【明報專訊】漁護署前日公布2014年珊瑚礁普查結果,指全港33個地點整體珊瑚生長健康穩定,不過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聯同綠色力量做的調查卻發現,至少在政府有普查的3個地點及另一個地點共4處,發現珊瑚遭到大規模破壞,是過去10年最嚴重,估計與水上活動及氣候變化有關。環團指漁護署主要調查特定範圍的珊瑚覆蓋率,未必能反映整個海域情G。漁護署表示會跟進,稍後會聯同環團到珊瑚被破壞地點做詳細調查。
漁署允稍後偕環團詳查
漁護署發言人又表示,該署自2001年起,在水上活動頻繁地點,例如甕缸灣、橋嘴洲和赤洲設置珊瑚標誌浮標,長期監察發現,船錨對珊瑚造成的損害已大幅減少。該署考慮在更多地點設置珊瑚標誌浮標(見另稿)。
本港東面水域擁有大片珊瑚礁,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聯同綠色力量,今年6月起在香港東面水域多個地點做調查,發現赤洲、娥媚洲、往灣洲及尖洲四處的珊瑚群落大規模倒塌,每個地點的珊瑚損珥捫n各佔約100平方米。
損狾U百平米 魚量跌
調查人員亦發現,依賴珊瑚群落棲息的海洋生物,例如蝴蝶科及隆頭魚科魚類數量錄得顯著下降。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說,珊瑚群落是海洋的重要生態系統,但近年本港東面水域水上活動愈來愈頻繁,花式滑水、浮潛以及船拋錨,都有可能破壞珊瑚。近年外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令颱風威力增加,提升海浪破壞力,例如菲律賓及日本便曾發生超強颱風海浪摧狺j面積珊瑚的事件。
珊瑚遭海膽蠶食
漁護署前日公布的珊瑚普查結果卻顯示珊瑚覆蓋率變化不大,白化程度輕微。今年調查的33個地點,當中赤洲、娥媚洲、往灣洲的珊瑚覆蓋率與去年比較相若,但環團到同一地點卻發現,該3個地點的珊瑚嚴重損牷A部分更遭核果螺及海膽蠶食。
張瑪珊認為,漁護署普查地點雖多,但未必覆蓋整個海域,又指漁護署的調查方法,主要是調查特定範圍的珊瑚覆蓋率,未必能反映周圍情G。
本港自1997年起,民間每年於東及東北面水域做珊瑚礁普查,漁護署2000年起統籌有關普查,2002年開始用100米玻璃纖維卷尺,在30多個地點的珊瑚斷面上量度覆蓋率,又會檢視珊瑚白化程度,故調查結果要視乎纖維捲尺量度的位置,是否有受損猁漪懋銦C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