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其他新聞
中外人物﹕代表年輕人的作家—韓寒
世界公民﹕阻止一場海洋悲劇
時事漫話﹕遺忘SARS痛 衛生意識降
時事漫話﹕答題指引
IES情報站﹕在香港體驗「全球化」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專題故事﹕香港電影 何去何從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夢工場,曾有「東方荷李活」之稱,昔日光輝不再,香港的電影工業出路備受關注。2003年推出CEPA,中港合拍片為香港電影業發展帶來動力,內地審查制度備受詬病,10年過後,已學會「內地遊戲規則」的電影人如何看香港電影的前路?電影又能否在面向內地市場時保留本地特色?

由內地審查談合拍片大市場

導演爾冬陞早期的電影風格寫實,在第一部作品《癲佬正傳》便嶄露頭角,尖銳地批判1980年代港人對精神病人的無知。同樣寫實,爾冬陞用內地一向忌諱的毒品題材,在2007年拍下《門徒》,內地票房大收6500萬人民幣。有影評人說爾冬陞失卻當初尖銳的社會觸覺,因為要通過內地審批,《門徒》最終淪為宣揚毒品禍害的「禁毒宣傳片」。面對龐大的內地市場,爾冬陞不諱言「必須要跟大陸的規則,除非你不要這個市場」。然而,他不認同香港人面對審批就要妥協。

爾冬陞:有審批≠要妥協

爾冬陞在上世紀70年代加入邵氏電影,以演員身分開展電影生涯,1986年首次執導和編寫《癲佬正傳》,由岑建勳擔任監製。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通過後,爾冬陞有不少電影通過審批,在內地上映,如《旺角黑夜》、《早熟》、《門徒》等。爾冬陞揚言自己是香港前三名最了解內地審查制度的人。他稱,拍《門徒》毒品交易情節時,特意模糊了地點和軍隊的裝備、服裝,「因為金三角生產毒品的國家跟中國是友好關係」(金三角是泰國、緬甸和老撾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盛產毒品)。他續說﹕「《旺角黑夜》在內地上映時,刻意安排吳彥祖的殺手角色是從南洋來,而不是大陸。」爾冬陞表示,在內地市場發行電影無法避免審批問題,所以自己在處理敏感題材時,會把「敏感」部分「虛假處理」。

香港的電影需要通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審查,或以合拍片形式拍攝才能在內地發行,雖然CEPA有明言香港與內地演員比例(註),但爾冬陞說兩年前有關部門曾表明,只要香港電影達到「真、善、美」的標準,即使內地演員數量不合比例,也有機會通過審批。爾冬陞認為,內地的審查制度不是針對香港電影,而是電影的感染力很強,加上國內社會問題嚴重,所以當局在審批過程中會很小心。他舉例:「《古惑仔》後,在內地各地都有山雞和浩南(電影中黑社會的角色)。」亦有官員表明不希望鼓勵「一脫成名」的思想,所以湯唯在《色戒》後被內地封殺。他續稱,現時國家廣電總局在審批時面對兩難局面,「他們認為《小時代》、《人再囧途之泰囧》、《心花路放》等的價值觀和道德方面有問題,但是它們在國內票房非常好」。

「電影終究要顧及市場 搞對抗好蠢」

「電影有藝術成分,但終究是一個商品。」爾冬陞坦言,電影成本很高,拍攝電腦特技、各類大場面要動用大量資金,「沒有人跟你說藝術,除非你有大把錢」。他強調,電影人勿自視過高,電影始終要顧及市場。面對審查,他與岑建勳均認為電影人不需要「硬碰硬」,只要懂得調節便能殺出重圍,「要順利通過審查,可參考美國電影的方向,傳播愛和溫情的結局基本上就能通過」。爾冬陞認為香港編劇在審查中不必妥協,敏感具實驗性質的題材可以低成本並留在本地製作;進軍內地市場的才小心經營。岑建勳舉例:「許鞍華拍《天水圍的日與夜》只用110萬低成本製作,沒有負擔,但《黃金時代》動用七八千萬便不能相提並論。」爾冬陞比喻:「像出版一樣,寫反動的書便找一個適合的出版社,有敏感的情節便自己調節。我認為『搞對抗』是一件好蠢的事。」

香港電影在CEPA的大環境下進入內地市場,爾冬陞認為必須了解內地的政治趨勢。被問到審批會否影響創作,他直言﹕「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內地觀眾會知道你『剪驉z(刪減電影情節),會有方法找回來看」,並笑言「『翻牆』是給我們用的嗎?」

註:CEPA堛犒q影條款落實後,令香港電影不再受入口配額限制而可在內地發行。中港合拍片的內地演員比例放寬,由以前的1:1(香港演員:內地演員)變成2:1,即內地演員只需佔主要演員三分之一便可。合拍片可以國產片形式在內地發行,港人更可以在內地獨資經營電影院及電影放映業務。

◆港產片——由炒雜錦到香港特色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陳嘉銘博士任教名人現象與流行文化、電影歷史、政治與美學等學科,個人研究範疇包括香港電影合拍片、亞洲電影發展和全球電影現象等,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究竟什麼是「港產片」?陳嘉銘說︰「1980、90年代的港產片就是又打又笑又驚嚇,例如警察片撈笑片、恐怖片也撈笑片,恐怖片如殭屍片要有動作戲,娛樂色彩濃厚,就像炒雜錦。」1997年至2002年左右,受翻版碟、投資下降和部分港片質素差影響,港產片大減,由每年200多部降至2003年僅約50部,電影人只好求變,在有限資源下突出自己,「逼出一些好創作」,例如《無間道》。再加上荷李活、日本和1990年代末興起的韓國電影,觀眾的品味提升,「港產片趨向精雕細琢、精緻化,對劇本、對故事的要求高了,仍可以雜,但不能求其,觀眾不會再收純粹的無聊貨」。簡單講,香港電影製作的生態已改變。

早期港產片 又打又笑又嚇

陳嘉銘說,王晶的低俗品味、周星馳的搞笑、杜琪萿瘧給貕繒鶠B有義氣的黑社會,以及古惑仔電影、鬼片等,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內地觀眾眼中的獨特「港味」,香港電影失去這些「反斗」元素,無異是失去活力。CEPA剛推出時,電影創作人北上,部分合拍片因迎合審查等限制,變得不倫不類。10年過後,CEPA放寬,電影人也摸熟如何與內地官員打交道。近年一些大片在內地斬獲數億票房,陳嘉銘說,電影製作人一定會先考慮市場,而內地「這塊豬肉是肥美的」;早年有些電影人抗拒合拍片,到今日,「我想無人抗拒合拍片,只是抗拒很有限制的合拍片」。

對合拍片「失去港味」的聲音,陳嘉銘說,一班影評人本也以為香港電影失去「香港性」,但近兩年發現不是,「不過變成曲線表達」。例如以拍黑社會電影見稱、電影往往難通過內地審查的杜琪腄A2013年的合拍片《毒戰》便獲好評。內地禁止涉「毒」戲,但在《毒戰》中,香港人「古天樂」返內地販毒,但電影宣揚「反毒」,是正義的,所以故事在內地又變得「合理」;本地觀眾則覺得古天樂的角色有香港人機靈、小蠱惑的特性,是自己熟悉的,「可看到創作人開始懂得『轉彎』,曲線去講香港的特性、香港人的故事」。又如《竊聽風雲3》,故事講新界地產霸權,切合社會議題,內容涉及反貪,捉到兩地觀眾口味,又能配合內地官方。

合拍片學懂曲線保留「港味」

陳嘉銘說,背靠內地的中港合拍片似乎找到出路,另一方面也有人利用「香港的邊緣化」,製作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故事。例如向昔日殭屍片致敬的《殭屍》,結局以「做夢」迴避鬼神之說,得以在內地上映,「站在邊緣,會鼓勵你拓展創作空間」。另外,香港電影業也不斷有新承接力,例如導演郭子健、麥曦茵、麥浚龍等,「最重要是有人入行,人才是最重要的」;前輩如曾志偉、劉德華也願意栽培新人,如劉德華以前有「亞洲新星導」計劃資助新晉導演。10年來,政府的幫忙也多了,如打擊翻版、申請場所拍戲更容易等;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分擔了投資額,鼓勵私人公司投資小眾和新人,如《狂舞派》。

■多層思考

1. 你認為合拍片為香港電影業帶來機遇還是挑戰?

2. 內地電影審查制度,如何影響創意工業的發展 ?

相關概念

本土文化(local culture)

創意工業(creative industry)

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

文化交流(culture interaction)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文:古晨燕、袁志敏

 
 
今日相關新聞
專題故事﹕香港電影 何去何從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