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佔領行動持續超過一個月,部分區域面臨清場,連儂牆、雨傘人雕塑、爭取訴求的橫額海報,如何保存這些「創意示威物」引起關注。本地文化界人士相繼組成義工隊,準備在清場前擔當「文物拯救隊」,有大學文化研究學系學者更已籌備明年中起在香港以至英美3間大學,舉辦雨傘運動藝術節和展覽,讓運動的藝術創作在全球遍地開花。
「遍地開花」政治藝術 先香港 後英美
中大文化研究系3個碩士課程,現正籌備一個與佔領運動有關的「遍地開花」展覽系列,預定明年5月起學期完結後,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行一個為期3星期的「雨傘運動藝術節」,明年暑假會移師美國紐約大學、美國布朗大學及英國萊斯特大學舉行。
負責策劃展覽的中大文化管理碩士及學士課程主任何慶基透露,在本港舉辦的藝術節至少分5個展區,包括透過新聞相片和影像回顧運動進程,亦設相關戲劇和音樂表演,共有逾百名學生和文化界人士參與。
「希望作為一個小總結,將香港今次政治藝術的資訊傳遞至全球。」何慶基計劃在海外展覽再造一幅「國際版」連儂牆,讓當地學生寫下對今次運動的看法,並考慮邀請參與示威創作的青年到當地現身說法,包括發起摺黃色紙傘的中學生。
自10月中起,facebook出現10多個專頁,包括「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雨傘運動藝術存庫」,透過拍照記錄佔領區的創意示威物。對於如何保存,本地文化界人士和學者均表示,要直至清場一刻才開始拯救。
清場一刻收集 分秒必爭
何慶基說,這些創意示威物品目的是在公眾地方表達訴求或供人欣賞,在運動結束前,除作者本人,其他人不能擅自收集,因此事前只能拍攝記錄。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黃國才說,在清場階段收集創作品需分秒必爭,故希望更多市民知道這些創作有保存價值,「可能只有15至30分鐘,希望每人就像扮演文物拯救隊的角色,幫手取一兩張海報又好,至少將它『收鬙』,之後再作打算。如果25年後下一代在展覽看到一個催淚彈空殼或爛雨傘,震撼度和現場感會很強」。
黃國才等6人組成的「雨傘運動藝術存庫」,成員有畫廊工作者,又有外籍律師,仔細把創意示威物分類成20種,包括海報、橫額、雕塑、行為藝術和路障等。「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則由嶺大社區學院文化政策兼職講師楊雪盈,聯同從事藝術工作的黃宇軒和「魂游」成立,有逾200名義工,在3個佔領區劃分成14小區,每小區都有一個隊伍詳細記錄區內創意產物,並已預定清場時立即運走值得保留的物件,另將建立網站,作為今次運動的資料庫。「魂游」透露,現已有文化機構答應提供一間數百方呎的房間,作為臨時存放將來收集到的創意物件。
明報記者 余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