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根據扶貧委員會公布的數字,2012年香港約有102萬貧窮人口。而根據樂施會同年的《香港貧窮報告﹕香港在職貧窮家庭狀G》,2010年第一季最富裕10%家庭的每月入息,是最貧窮10%家庭的27倍,貧富懸殊的程度比起世界其他富裕的經濟體系都要嚴重,加上社會流動停滯,引發了跨代貧窮的社會問題。香港電台製作的《鏗鏘集.見窮不見貧》中,港大社工系講座教授周永新、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張超雄,都認為「貧」是體制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政府及社會是時候重新思考如何改變。政府在解決這嚴峻的跨代貧窮問題時,要考慮什麼因素? 政府需考慮公平原則 首先,政府面對解決跨代貧窮的訴求,要考慮問題的性質,即其迫切性、複雜性等而作適當回應。若某些訴求較重要和迫切,如貧窮人口超過100萬人,不盡早處理會衍生嚴重後果、引起強烈的社會爭議,政府便要優先回應這些訴求。 其次,政府掌握的公共資源有限,因此政府回應訴求時,必須慎重考慮資源是否足夠,亦須考慮資源分配是否符合公平原則,亦要考慮滿足貧窮人口的需要,會否對政府的財政構成壓力。 尊重團體訴求 平衡各方利益 再者,社會不同階層或團體均有各自的訴求,眾多訴求之間難免存在矛盾和衝突,因此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使決策能達至多贏局面,便成了政府回應訴求時考慮的重要因素。 最後,團體或群體的影響力,亦是政府回應訴求的決定因素。若政府認為某些利益團體的力量強大,有較高的動員能力,足以帶領公眾挑戰政府的決定,可能會優先滿足他們的訴求。 我認為,同學在學習通識科的社會議題,必須從以上角度思考,才能培養出批判性思考。 文﹕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李偉雄 ■片集﹕《鏗鏘集.見窮不見貧》 播出日期﹕2010.11.08 製作﹕香港電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