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高鐵香港段工程由拍板、撥款到興建,爭議一直未停。香港段原訂2015年通車,但工程延誤兼超支,加上能否令鐵路發揮最大效益的「一地兩檢」問題至今未解決,香港騎虎難下,高鐵會否淪為「大白象」的質疑再起。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發展
高鐵香港段路線(圖)
發展時序(見表)
最新發展:工程超支兼延誤
2014年7月,負責工程的港鐵公司發表調查報告,評估有90%機率能於2017年通車及不超支,但仍有很多變數。10月末,港鐵委託兩名獨立海外專家公布第二份調查報告,認為高鐵只有69%機率可於2017年完工及通車;評估高鐵新造價為715.2億元,並有67%機率再超支。
港鐵主席錢果豐承認港鐵當初對工程進度「偏向樂觀」。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表示,現未確定港鐵對工程時間表及成本預算提出的修訂是否正確,會徵詢法律意見,研究港鐵是否需要為因應工程而作出的改動負責。
◆發展爭議:「一地兩檢」未解決
高鐵項目從規劃到施工爭議不斷,其中「一地兩檢」問題至今未解決,或令造價高昂並已超支的高鐵,變成得物無所用的「大白象」工程(即涉及高昂費用建造及維持,卻無巨大經濟效益)。
一地兩檢是什麼?
高鐵項目要達到最高經濟效益,建基於一地兩檢。一地兩檢又稱「並置邊境管制」,指抵達地和出發地的邊境管制人員,在同一地點或同一運載工具,分別辦理跨境旅客的出入境和檢疫等手續,節省通關時間。
目前深圳灣口岸,乘搭中港直通車的旅客只需在深圳灣旅檢大樓下車一次,分別經過香港和內地邊檢後,便可上車離開,較其他口岸少一次上車和下車程序;香港執法人員在深圳境內實行封閉式管理的港方口岸區工作,區內實施香港法律。
為何遲遲未解決?
若要在西九龍總站實行「一地兩檢」,須進行本地立法,甚至觸動《基本法》乃至人大釋法,以賦權大陸公安在香港境內執法。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2014年11月表示,一地兩檢涉及憲制及「一國兩制」間的法律問題,政府正與中央部委及內地相關部門商議,若有具體安排會盡快交代。
曾有人提議用電子預檢制度、列車內流動邊檢制度取代一地兩檢,但這些方案既難以用在短途車上,同時需面對不確定的法律風險和操作障礙,實行機會渺茫。例如內地政府無法有效阻截它不容許出境的人抵達香港(上車後才發現已太遲)。
對高鐵有何重要?
港府興建高鐵的理據之一,是高鐵可把香港和珠三角連成「1小時生活圈」;高鐵於50年營運期內預算的量化經濟效益為870億元,數字同樣建基於落實「一地兩檢」上。過去立法會議員多次追問若一地兩檢未能落實,高鐵實際經濟效益與當初估算有何落差,政府未有回應。
不能中途落客 客源勢減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指出,若一地兩檢難產,意味除非內地城市在當地設立邊防檢查站和月台隔離區,否則不能接待往來香港的列車。這可能令有意開辦長途車往香港的城市銳減(為免加建出入境檢查站或改裝月台而成本大增);而長途的京港線或滬港線即使開通,若無法在中途城市上下客,收入也會大減。
這些轉變將形成惡性循環:開通城市數目大減,客源自然萎縮、列車班次減、營運成本增加、票價相應調高、服務吸引力下降、客源進一步萎縮。屆時或須每年補貼營運虧損,最終損失由港人承受。
恐淪「較快的直通車」
港鐵獨立董事委員會主席馬時亨承認,若不能落實一地兩檢,未來列車要在邊境停站清關,失去原來經濟效益,屆時高鐵只會變成一個「較快的直通車」。他說,若最終不能解決,「即是做了一個我們不需要做的事,這個跟我們及政府的原意是相違背的」,屆時要由公眾及立法會判斷政治責任誰屬。
◆政府預期的效益
政府當年提出要興建高鐵香港段,時任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曾說,內地高鐵系統2012年起通車,香港不建高鐵便會被邊緣化,成為高鐵網絡外的孤島。
高鐵香港段全長26公里,連接中國1.6萬公里長的高速鐵路網絡,政府稱可加強中港社會、運輸及經濟聯繫,促進中港文化交流等,鞏固香港作為地域中心的地位。
1. 交通便利
高鐵令中港交通更便利,縮短香港與珠三角地區以至內地其他主要城市之間的交通時間。例如按規劃,往來廣州至香港的行車時間,可由100分鐘縮短一半至48分鐘;香港段可直接接駁多個內地主要城市,預計每年為市民節省4200萬小時交通時間。
2. 工作機會
施工高峰期可創造約1萬個職位,營運期間可帶動中港在飲食及零售業、旅遊業及專業服務業等行業上的合作和發展,預計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3. 經濟收益
估計高鐵營運後50年間可帶來的經濟效益高達870億港元(單以乘客節省的效益計算)。
4. 能源與環境
從能源管理及減少氣體排放而言,高鐵是較環保的集體運輸工具,亦有助提升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負面影響﹕走線被指擾民傷財損生態
元朗石崗菜園村因高鐵而被徵用作興建列車緊急救援站,47戶村民須搬遷,政府動用20億公帑賠償,也打破村民安定生活。
工程也破壞沿線生態環境,高鐵路線穿越米埔濕地、農地及郊野公園地底,可能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元朗攸潭美村(牛潭尾村)2012年先後發生水井枯竭、溪水污染、魚類死亡及農作物枯萎,另港鐵也承認地底工程令米埔濕地漁塘不斷冒出氣泡,更擔心可能出現地陷危機。
立法會通過高鐵撥款前夕,受影響的菜園村村民、保育人士、大學生等,發起一連串反高鐵示威抗爭活動。
◆其他爭議
後續維修費用高
2014年2月,港鐵被質疑買錯不合安全標準的高鐵列車。黎廣德撰文指出,廣州鐵路局採用的CRH3型車可在廣州大修,但港鐵採購的CRH380A列車須每隔三數年運往2500公里外的青島大修。內地高鐵線路使用頻繁,難容納香港列車調動北上,所購置的9組車須先在石崗車廠拆解,經海路運往青島,後循原路運回,程序繁複、高風險、耗時,估計每組列車每日損失收入達100萬元,年復一年累積經濟損失以億元計。
高鐵是政治工程?
國情專家潘小濤2012年在社交網站表示,高鐵「徹頭徹尾是一項『政治工程』」,也是受不住北京的政治壓力的「獻禮工程」,為的就是向全世界示範所謂「中國高鐵技術」。
黎廣德也認為香港興建高鐵是「急於融合、罔顧現實」的表現,指前特首曾蔭權2007年《施政報告》把高鐵列入「十大基建」,但未有諮詢市民便採納專用通道和西九龍設總站,「自此高鐵成為象徵中港融合的政治任務,不惜代價也須配合全國高鐵的時間表通車」。
效益被指誇大
當局估計香港段每年可為市民節省4200萬小時的交通時間,按實質計算,每年內部經濟回報率為6%。不過,金融學者蘇偉文當時表示,政府「以往項目都出現高估情G」,回報率「可能只是3%、4%,甚至虧蝕」。但他認同高鐵帶來快速連接效果,可能蝕錢亦要興建,因整體經濟均可得益,如總站附近地產商得益最多。
工程開展前,有評論以全球高鐵經驗質疑高鐵的經濟效益,指中國政府需為每名京津城際鐵路乘客補貼20多元人民幣,日本因興建新幹線而欠下大筆債務,台灣高鐵則虧損及負債5000億台幣。
路線非最具效益?
公共專業聯盟指出,把高鐵香港段總站設於西九龍,只會加重維港兩岸的發展負荷,反建議將總站搬至錦上路,並建一條「香港快線」連接青衣站,估計可令工程費用減少約300億元,且不用在菜園村收地。但運房局指此方案違背高鐵直達市中心地區的基本設計原則,又質疑聯盟低估新方案造價、重新設計路線會令工程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