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權威(名詞)
粵音【kyun4 wai1】
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authority /ɔ?`θɑr?ti/ noun
the power to give orders to people; the power to influence people because they respect your knowledge or official position
‧若此則百官恫擾,少長相越,萬邪並起,權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國之風也。
──《呂氏春秋‧審分》
註:各級官吏恐懼騷亂,長幼失序,各種邪惡一起出現,權威分散下移,不可取善終,不可以施教,這是亡國的風俗。
‧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資也。──《韓非子‧八經》
註:權力,是決定生殺的職分;威勢,是制服民眾的資本。
而傳統社會則是「權威的人格」與「權威的社會結構」之相互為用,這一觀察相當切合於中國的傳統社會。——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
‧Anyone who conducts an argument by appealing to authority is not using his intelligence; he is just using his memory.──Leonardo da Vinci
靠訴諸權威的辯論者不用才智,僅用記憶。──達芬奇(著名藝術家)
‧To punish me for my contempt of authority, Fate has made me an authority myself.──Albert Einstein
命運變我自己成權威以罰我蔑視權威。──愛因斯坦(著名物理學家)
【補充研讀﹕權威性人格】
研究一般傳統性社會的學者指出,在傳統社會中,由於對自然之不可捉摸,常充滿焦慮,而焦慮之避免與解消則唯有二個途徑,一是倚賴傳統,一是倚賴權威。而傳統社會則是「權威的人格」與「權威的社會結構」之相互為用,這一觀察相當切合於中國的傳統社會。——金耀基
《中國的傳統社會》 (節錄)
如前所述,中國傳統社會是一以倫常關係為基底的社會,每一個個體不是獨立者,而是在倫常之網中的一個「依存者」。根據中國著名的人類學者許烺光先生的研究,「中國的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基礎,家庭中的成員關係是以父與子的關係為「主軸」,其他種種關係也都以這一主軸為中心。父子的關係不但發生作用於家庭之中,而且擴及宗族,乃至於國家。中國古代的君臣關係,實是父子關係的投射。由於中國社會的背景所孕育,中國人的性格因素首先是服從權威和長上(父子關係的擴大)」。
美國社會學家柯萊(C. H. Cooley)曾說家是人格的主要塑模者,由於中國的家是建立在父子的關係上的,因此,中國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常非平等的關係,而是從屬的關係。故中國社會具有階層性的結構,人們都有一種「階層性的心態」。
思考問題
(1)權威性人格有何利弊?
(2)你認為在現今社會中,權威性人格在哪些人身上體現得到?
文:伍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