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掀起大字報熱潮不久,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1980年代人權律師為受軍政府打壓者伸張正義的電影《辯護人》恰巧上畫。它跟大字報像互相輝映般叫好叫座,有評論認為,這是由於許多人驚覺韓國的民主、法治、人權問題時隔30年依然存在。 講述人權抗爭電影叫好叫座 《辯護人》以1981年全斗煥的軍政府大舉逮捕民主化運動人士,非法拘禁拷問和判監的「釜山學林事件」做背景,並據已故總統盧武鉉事[為藍本,講述一名律師如何免費義助受政府打壓人士昭雪。 為人父母者和老一輩經歷熱血時代,看電影時固然有同感,大學生、中學生也感同身受。自1970年代,為抗議軍事強人染指政治及工業發展出現的剝削,韓國湧現一波又一波的民主運動,1980年代尤為激烈。其間有好些人不惜以自焚、擲自製爆炸品等方式抗爭。 踏入民主政治時代,民眾期許過的金大中、盧武鉉政權令人失望,在經濟起飛時代獲政府刻意扶持的財閥繼續掌控國民經濟命脈,政治財金關係千絲萬縷。在所謂法治面前,倒楣的總是小市民,而非政客商人。 國力增強但年輕人乏出路 國力增強背後,韓國自殺率高居經合組織(OECD)之首,年輕人為重災區。韓國大學畢業生被稱為「88萬圜世代」,原因是許多人畢業後尋不茈螞鴃A只能做月薪普遍約88萬圜(約6300港元)的兼職。韓國中央大學名譽教授李相敦(譯音)分析指,早前湧現的大字報內容突顯年輕人對社會問題有切膚感受,卻見不到目前的朴槿惠政權有為化解問題而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