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身兼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及知識產權貿易工作小組副主席的廖長城談及局長條件,認為人選必須是業界出身且備受尊重,也要具備政治敏感度,「大學界內有不少人才」。他期望未來科技局的政策可配合本地知識產權貿易發展,有信心香港可憑荂u中國因素」成為國際知識產權貿易平台。 認為須行內人 有國內外人脈 特首梁振英早前表明未有創新及科技局長的目標人選。廖長城認為未來的局長必須是行內人,「唔熟唔做」,也要熟悉本港和國外科研工作,在科技界有一定成就,同時要具備管理經驗和國內外人脈,更加要有政治敏感度。他相信「大專院校內有這樣的人才」。 廖長城有多年研究知識產權貿易的經驗,當談及創新及科技局時眉飛色舞,強調「這是一個好時機」,認為科技局有助推動本港知識產權貿易。他說香港地方不大,所以一定要精選科研範疇。近年,社會關注堆填區及廢物處理等問題,他主張推動環保工業研究,解決本地廢物、污水處理和空氣質素等問題。由於這些都是環球趨勢,所以可同時把有關技術轉化為產品,通過知識產權貿易出口到外地,有助業界發展。 籲精選科研範疇 倡研究環保工業 不過,要成為國際知識產權貿易平台,香港目前正面對新加坡的挑戰。廖長城說,星洲政府願意投放大量資源發展這新興行業,但他相信香港比星洲更有優勢發展知識產權貿易,原因是「香港有中國因素」。他指出,內地對技術進口的需求愈來愈大,加上近年已經跑贏美國成為全球註冊專利最多的國家,相信中國未來會逐漸變為技術輸出國。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加上擁有成熟的貿易環境及已與外國接軌,可以抓緊機會化身成中間人,推動中國與外國的知識產權貿易。 廖長城強調本港發展成知識產權貿易樞紐不但有助本港經濟,也可以帶動知識產權產品的估價、融資和法律服務等行業。 明報記者 楊康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