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八大每年平均取錄一至兩成經非聯招申請的學生入讀資助學位,不過各學科的非聯招配額由院校自行調整,事後不會對外公布,不單缺乏透明度,而且各學科的聯招生與非聯招生比例更非常參差。本報統計港大、中大和科大共83科學位課程,發現有四成(33科)的非聯招配額佔逾兩成,除醫科外,法律、建築及環球商業等尖子學科皆取錄大批非聯招生,令文憑生所獲的聯招配額最低只餘四至五成(見表)。
循非聯招途徑入大學的包括國際文憑課程(IB)學生、英國高考生及副學士學生等,教育局資料顯示,過去3年,經聯招入讀資助學位課程的學生佔八至九成,但非聯招生並非平均分佈到不同學系,個別學系可以「擇優取錄」為由,大幅增收非聯招生,並減收文憑試學生。
除港大與中大醫學院外,港大、中大法律系的聯招生比例,分別只有70%與64%,科大環球商業管理僅一半為聯招生,而非尖子科目如中大人類學、宗教研究等,聯招生比例高達100%。
大學高層:吸轉讀IB優秀港生
有資助大學高層向本報指出,部分尖子學科減收文憑試學生,因新高中學制實施初期,不少中學生爆發「逃亡潮」,轉讀IB課程,再循非聯招入大學。校方認為,他們皆是香港學生,並在IB取得優績,不應「逆向歧視」他們,在擇優取錄的前提下,可減少聯招比例,擴大非聯招生學額,吸納優才以保證學生水平。
另一名港大消息人士指出,非聯招生也包括取錄成績優異的副學位畢業生,和在海外完成第一個學士學位後才回港攻讀醫科的學生,因此並非所有「非聯招生」皆來自國際課程的「貴族學生」。據港大內部統計,今年取錄了667名非聯招生,當中四成是副學位畢業生,六成是國際學歷;接受港大背景調查的非聯招學生中,36.5%學生的家庭入息在3萬元以下,20.4%則無透露,43.1%的入息3萬元以上。
中大副校倡公開非聯招生成績
中大副校長兼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認為,海外不少國家也有多套入學制度,例如美國學生除應考SAT外,大學會視乎情G要求學生參加其他考試。他建議,可考慮參考內地做法,公開非聯招學生入大學的考試成績和面試成績,「大學收生是擇優取錄,公開非聯招收生數據可讓所有申請人服氣」。至於要求院校公布聯招和非聯招收生數目或比例,他認為每年報名人數不同,建議不大可行。
科大則回應稱,本地非聯招生取錄人數視乎申請人數目和質素而定,大學一向擇優而錄,沒既定的非聯招學額。2013/14學年非聯招佔整體收生人數約12%。
葉建源:部分學科向富人傾斜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部分學科的非聯招比例「不正常地高」,相關學院的做法是向富有階層傾斜,令無法負擔國際學校或出國讀書的基層學生,入熱門科目的機會減少,長此下去會動搖社會對文憑試的信心。
明報記者 田青青 賴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