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 相關通識單元﹕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學生﹕聖羅撒書院(中五生)
活動形式﹕過程式戲劇(process drama) ”
在劇場燈光、背景音樂、影片輔助及導師引領下,學生飾演達加島(Taka)國民,通過活動體驗國家如何面對持續的極端氣候,以及在短短30年內亡國的命運。
達加島位處南太平洋的珊瑚環礁,海岸線長30公里,離海平面只有5米;約有1萬國民,居民主要從事捕魚業、農業和旅遊業,但每年遊客不足1000人,人均生產總值1600美元(約12,400港元)。島上無礦產,食品、燃料等需依賴進口。
1. 建立國民身分認同
•家庭生活定格
學生戴上象徵身分的圖騰頸鏈,化身達加島國民,與相同圖騰的「家族成員」團聚後,分別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家族抽籤決定賴以維生的環境,想出一個讓人一看便知道自己所從事經濟活動的生活片段「定格」,如沙灘之家的年輕成員在海灘拾貝殼、年長成員製作貝殼工藝品(圖P),珊瑚礁之家教遊客游泳等。
•守護家園
國慶晚會上,達加島民手持民族樂器,圍蚗蝷鼰歌載舞,突然響雷陣陣,下起傾盆大雨。風雨中,每個家族回家時都遇到困難﹕突然倒下的大樹壓荇a人、家中天花穿洞漏水、賴以維生的果樹倒塌、汽車快被洪水}走等,島民要想辦法解決難題,並以戲劇形式表達。
2. 國會會議:退或留?兩難抉擇
一場400毫米的大雨造成達加島32條人命傷亡、沿海土地被侵蝕、公路疰a、糧食被浸。總理推出應對措施,但風災雨災愈趨頻密,達加島不再是安居樂業之地。總理和國會議員召開特別會議(圖Q),商討國家的命運——留守抑或撤離。
導師化身總理和國會秘書長主持會議,學生則代表不同部門的議員,先根據手上有關達加島的背景資料,商討及陳述立場,然後辯論。若你是文化及教育部、社會福利部、漁農業發展部、國防及外交部、旅遊發展部、環境及保育部的議員,你會選擇棄島還是堅守?當中有何考慮?聯合國能幫到達加島嗎?
撇開議員的身分,你仍然是達加島民,若能移民,你個人又如何選擇?總理要大家用腳投票,大部分國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離開「危險的家園」,小部分國民指會「在土生土長的家園守到最後」。
3. 反思環節:氣候息息相關
燈光暗下來,時間來到30年後。達加島總理發表講話,雖經過多年努力,達加島實在到了不宜居住的一刻,半年後的國慶日同時是達加島的亡國日……隨荌禤a滅亡,學生不再是達加島民。導師最後向學生講述一些有關氣候變化的新聞和資料,希望學生從中反思。
「水平線土地」工作坊的設計者及導師關珮茵(Ruby)及樂施會香港項目部教育經理羅玉蘭(Paris)均認為,近年港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有所提升,但身為「幸福的香港人」,距離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很遠,「他們好像與我們沒有關係,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互相依存的」。
■師生分享
˙學生 鄭懿婷
「活動第一部分讓我很好地體會了島民的生活,決定去留時,我考慮了很多因素,做抉擇很困難。活動要我們代入角色,就像關我事一樣,使我想得更深入。」
˙學生 王嘉雯
「上課時也有接觸一些貧困地區的真實情G,但多以文字為主,未能像今次活動般,通過圖像和互動戲劇,深入體會天災帶來的破壞。在國會會議中,不同部門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運用通識堂學到的知識。」
˙教師 關偉然
「活動傾向情感教育,學生代入角色,對達加島的命運感同身受,體會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無助。香港沒什麼大天災,達加島民卻每日面對威脅,同學能透過活動體會去或留的兩難。若能進一步反思,將關注化為行動,想想為何他們努力了30年仍難逃亡國?回到現實,作為世界的一分子,個人生活又可如何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