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武俠小說《白髮魔女傳》作者梁羽生說過:「寧可無武,不可無俠。」在武俠小說世界,「武」和「俠」是很重要的內容構成元素,前者指的是武功,後者說的是從作品中呈現的俠義精神。究竟什麼是俠義精神? 古代標準﹕言而有信願犧牲 「俠」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戰國末年《韓非子》中的「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當時亂世,有人為了公義抱打不平,對抗君權,這舉動韓非子稱為俠。 至漢代,《史記•游俠列傳》更對「俠」有了定義:「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同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意思是游俠行為雖未必符合道德標準,但都是言而有信、果敢堅決的人,而且甘為解救別人的危難而犧牲自己,注重個人品行而不誇耀才能。你認為要當一個「俠」,難嗎? 文:大海、Gem 圖:大海、Gem、受訪者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