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本年度最後一項諾貝爾獎揭盅,三位研究資產定價的美國經濟學家分享經濟學獎。在美國債限危機逼近,市場憂慮金融海嘯式衰退重演之際,今次評選結果分外惹人注目。負責評選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明言錯誤的資產定價或導致損害整體經濟的金融危機,形容三名得主雖然各自研究,但殊途同歸啟發世人理解金融市場運作。
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宣布,美國芝加哥大學兩名經濟學家法馬(Eugene F. Fama)、漢森( Lars Peter Hansen)與耶魯大學教授席勒(Robert J. Shiller)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該院形容,資產價格行為的研究對作出儲蓄和買樓決定,以至制訂國家經濟政策都是關鍵,三名得獎者「為現今資產價格的理解奠定基礎」。
評委稱,「可預期性」是今年獲獎成就的核心。人們無法預測股票和債券在三五天內的價格,卻可以預測更長期例如在未來三年至五年內的走勢,這些看似矛盾卻又令人驚訝的發現,正是基於三位得獎教授的研究貢獻。
法馬理論助指數基金興起
法馬被譽為現代財務學之父,提出「效率市場假說」(EMH)著稱。諾獎委員會形容,法馬的研究團隊在1960年代初起,證明短線股價極度難以估計,新資訊會迅速動搖股價,這項發現不但對後來研究影響深遠,亦造就所謂「指數基金」(index fund)的湧現。
席勒發現股價股息長線規律
資產定價的預測短線雖難,長線卻有一定規律。席勒在1980年初發現,股價波動幅度大於企業股息,而那年股價與股息比例偏高,則該比率翌年就會回落,因此,長線而言,資產回報是有可預測的規律。應用亦可及於股債和其他資產。漢森則發展出「廣義矩估計」(GMM)統計學方法,適用於驗證資產定價的合理性。
漢森研算法 證資產定價合理性
法馬在獲悉得獎後強調自己的研究要義在於「如何衡量風險」。漢森形容投資者往往為正確的世界觀陷於掙扎,自己的研究有助捕捉這些掙扎和它們如何在資產市場呈現。席勒則表示,很高興看到金融提升人類社會的福祉,「人類社會中一些最重要的活動都需要金融支持,儘管其體系尚未完善,但我們正在改善它,當然這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法馬和漢森來自自由經濟思想重鎮芝加哥大學,席勒則屬新凱恩斯學派。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暨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不諱言,這個得獎組合「有點奇怪」。但他也指出,三人合併得獎亦非無法理解,諾獎委員會明言三者是因「實證研究」(empirical analysis)獲獎,實證研究的三項重點是精密的理論、準確的數據以至嚴謹的分析方法,某程度上法馬和席勒在理論上作出重要貢獻,漢森則在分析方法上別樹一幟,為當代有關資產定價的研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