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留守青年 棄守轉工 單手履職 應手得心
【明報專訊】「好的,我拿給您看一下」「請您這邊掃碼付款」……廣州星寰廣場「大愛義倉」快閃店內,戚凱鑫熟練地招呼顧客,幫客人取貨、包裝及收錢。穿著長袖衣服的她,若非刻意觀察不易發現其先天缺右掌。戚凱鑫雖然也擁有一隻「腦機接口」機械手,一戴上就可完成抓握動作,但其張揚的外形和聲音令她不太習慣,她的盼望很簡單,就是別人如常跟她溝通,自己如常做好銷售這份工作。
明報記者 林迎
戚凱鑫2000年出生於河南駐馬店上蔡縣農村,因天生沒有右掌幾乎被遺棄,祖母力排眾議將她留下。父母在她半歲後便南下廣州打工,她成了「留守兒童」,由祖父母養大。戚凱鑫從小就學用左手寫字、吃飯、穿衣,除了體育科,大多數課程都與其他同學一起完成,高中更在學校寄宿。
天生缺掌險遭棄 大學畢業感殘障路窄
由於讀書成績不錯,戚凱鑫成為家中第一個大學生,但升入大學就讀經濟系後,她一度對前途迷惘,見別人考研、考公務員,她也想考,「一查發現公務員要體檢,我應該不會通過。像殘聯那種機構有供殘疾人申請的崗位,但每隔幾年才開放一次,很難找」。大學畢業後,她做過銷售,又去補習機構輔導小學生功課,「但我感覺非常內耗,自己不是一個成長的狀態」。
2023年,戚凱鑫偶然於抖音看到,由琣a(0012)主席李家傑發起的香港珍惜生命基金會在鄭州舉辦活動,與深圳BrainCo強腦科技合作向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捐贈機械仿生手,她便報名。她戴過「美容手」,不能活動只是「做樣子」,但又硬又悶熱,她很不喜歡。機械仿生手內設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觸點,透過感應佩戴者皮膚表層的電神經信號「判斷」其意向。首次試戴時,戚凱鑫努力「想像」右手手指的動作,機械手竟然做了出來,「那一刻感覺還挺奇妙的」。
盼外闖穗獲工作 母終允南來
「我想走出河南,去其他地方看看,很多事情我也想試一下。」戚凱鑫還參加基金會在深圳舉辦的夏令營,報讀青年課程,參加義工活動。恰好社企「大愛義倉」籌備廣州快閃店,需要一名臨時銷售員,戚凱鑫獲推薦應徵,很快獲取錄。母親一開始不讓她一個人南下,怕她被騙,了解情G後才慢慢放心,更欣慰她找到工作,一家人自此亦在廣州同住,不再聚少離多。
盼被當正常人 最大難題處理外人關注
「我只想被當作正常人,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戚凱鑫習慣將右臂藏在袖子,尤其是冬天,這樣較不易看出,「多數人都是善意的,他們看到我袖管是空的,會投來關切目光。但我不喜歡這樣被打量,更希望的是(右臂)不被看見」。正因如此,即使機械手功能強大,戚凱鑫並沒有時常佩戴,「因為它很顯眼,還會發出聲音」。
對戚凱鑫而言,最大問題是要處理外人的「關注」。有次一對情侶到店,女生察覺到她的情G但沒說出來,令她感到很舒服,「男生一看到就說:『你手呢?』,雖然他也覺得不妥,連說幾個對不起,但這讓我更尷尬」。至於對工作影響反而不大,最難是打開手機鏈上細小扣子,以及給紅酒瓶綁絲帶,「我也可以完成,只是比較慢。通常在沒有人的時候做,因為不想讓大家看到我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農曆新年,父母和弟弟返回河南鄉下過節,戚凱鑫因要在店內值班,度過了她第一個「留守」新年。雖然很掛念家鄉的祖母,但她覺得工作經驗更重要,最大的新年願望是快閃店結束後可成為正式員工,繼續從事銷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