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粵去年發現20新物種 部分即列瀕危 涵植物蝦蜘蛛蟾蜍 丹霞山清遠成「寶藏點」
【明報專訊】世界那麼大,新種年年有。廣東省林業局宣布,全省去年在各自然保護地發現20個新物種,包括白灣假糙蘇、國達鐵角蕨、陽春蜘蛛抱蛋、廣州沿階草等15種廣東特有植物,以及兩棲類動物、蜘蛛和蝦。其中位於粵北的丹霞山成為發現新品最多之地,不少新物種一經發現即列瀕危(見表),專家呼籲加強生物棲息地保育。
明報記者 林迎
由廣州中山大學領銜展開的丹霞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科考項目去年屢傳捷報,從1月份起陸續發現丹霞山過路黃、粵北撐篙竹、國達鐵角蕨3種植物,7月又在山間小溪中發現丹霞米蝦;到12月再發現一種蜘蛛「黑盾球蛛」。丹霞山過路黃是丹霞山特有種,僅在丹霞山的4個小地點發現,成年植株數量不超過200株,屬於極小種群;國達鐵角蕨數量更少,成年植株不超過50株,被建議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丹霞米蝦是由負責監測水生動物的中山大學馬嘉欣副教授團隊在一處山間小溪中發現,僅長1.4厘米。馬嘉欣稱,丹霞米蝦屬狹域種,分佈不廣泛,由於體型細小,是魚類或鳥類的食物,屬生態鏈上重要一環,但亦極易受人類活動侵擾,工程建設、農藥使用、植被破壞等都可能引起種群滅絕,建議列入瀕危極小種群。
清遠是另一個新物種「寶藏」地點,筆架山自然保護區去年10月發現「連山角蟾」,嘴唇較相近種類明顯腫脹,研究人員稱連山角蟾對森林生態環境變化高度敏感,其發現說明山地生態保護卓有成效。此外在清遠還發現清遠薹草、清遠假糙蘇及白灣假糙蘇3種新植物,清遠假糙蘇被評定為瀕危物種;白灣假糙蘇目前僅在廣東清新白灣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仍需要更多的實地調查來確定其野生分佈點。兩種假糙蘇均屬於清遠喀斯特地貌的特有植物,耐旱能力強,未來有潛力在廣東省石漠化治理中發揮作用。
大灣區內亦有新發現,惠州的兩棲類「蓮峰角蟾」以發現地惠東蓮花山命名。廣州從化陳禾洞自然保護區則發現「廣州沿階草」,該保護區負責人、林業高級工程師甘新軍指出,沿階草是良好的綠化植物,下一步將研究廣州沿階草的觀賞性、藥用性等。
專家籲加強生物棲地保育
近年不少廣東新物種「發現即瀕危」,據華南植物園統計數據,2021至2023年廣東境內發現的56個植物新種中,約30個經過瀕危等級評估,當中19個屬於「極危」、「瀕危」或「易危」,比例逾六成。省人大代表、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葉欽良建議通過就地保護、人工繁殖或近地移植等方式,加強保護新物種,為新物種研究爭取時間,最大程度保護物種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