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乜物物:最怕空氣突然地安靜——姜葽ㄐq呼吸〉解開的生命奧秘
【明報專訊】那些我們讀來意念精彩的作品,很可能源於簡單的疑問和設想,例如:人為什麼要呼吸?在美籍華裔科幻小說作家姜葽ㄙ熊u篇〈呼吸〉堙A科學家主角為了解開身體的異常情G,決定解剖大腦,發現了人要呼吸的真相。
人為什麼要呼吸?
姜葽ㄢ苳U雨果獎、星雲獎和軌[獎三大重要獎項的大滿貫紀錄(近年備受關注的《三體》也曾於以上獎項獲獎或提名),〈呼吸〉正是雨果獎和軌[獎的得獎作。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是科學家主角撰寫的實驗筆記,我們不妨以這個形式大致梳理這個故事。
·實驗背景
「我」活在一個必須空氣才能生存的世界,按其敘述,人每天會消耗兩個肺容量的空氣,於是便需要到充氣站更換新的肺。這時讀者會漸漸知道這並非地球,「我」和其他「人」也不是人類,儘管兩者的天文地理和社會模式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在這個世界,充氣站的空氣來自地底的空氣庫,一旦有人未能及時換新肺,身體便停止運作;即使換入新肺,他醒來後也會失去記憶,變成癡呆——這是他們所認知的死亡。
·疑難
遠方傳來幾則異聞,人們發現鐘樓運行得愈來愈快,證據是他們每年會在除夕夜誦讀同一首詩歌,結束時鐘聲會恰好響起,但某年開始,詩詞還未讀完鐘聲卻提早敲響。類似事件在各地頻繁出現,時差也逐漸嚴重,然而檢查鐘樓零件後,卻發現一切正常,變成了難解的謎團。
·方法
科學家「我」對此有一些猜想,為了取得確切證據,決定解剖自己的大腦。長久以來,科學家對於記憶的運作方式都有不同推論,最流行的「刻錄推論」認為人腦有一大片金箔,記憶銘刻在上面,由於金箔的痕[會隨時間出現偏差,所以舊有的記憶會被遺忘。不過「我」始終對這種說法存疑,想趁此解剖機會了解大腦的奧妙。
·結論
「我」打開自己的大腦後看見了驚人的景象:腦部有無數細小的金葉,當「我」呼吸時,金葉會隨空氣擺動,它們的擺放位置和移動方式構成了複雜的信息,這就是人們所解取的記憶。「我」繼而理解到,人的生存並不依賴空氣(或堶悸漸籉韟角),而是空氣流動,也就是氣壓。回到實驗起初的疑難,「我」推論出時鐘並沒有變慢,而是在封閉的世界中,人們不斷抽取空氣使地底和地面的氣壓趨向平衡,他們肺堛躓藇y動也慢了下來,使感知變得遲緩。
遺忘正呼吸 忘記了呼吸
〈呼吸〉是一篇十分精彩的小說,對空氣(呼吸)的創新想像,不單單是科幻故事的推動線索,也是傳達小說意義的核心意象。作者藉描寫一個與人類相似的文明物種,提出對生命的見解:因為有了氣壓,記憶才能保存;若沒有了記憶,便是與死亡無異。像故事所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根本不會想到自己需要空氣。」空氣與死亡的連結,意義是多重的——停止呼吸帶來的只是身體的死亡,真正可怕的寂滅,是記憶的消失。
再推展一層,記憶也意味茪憍的傳承,但我們總是太輕易遺忘,遺忘珍視文明的成果,最終遺忘了一切仍不自知。就像空氣一樣,我們會忘記自己正在呼吸,但真正忘記呼吸的時候,就是窒息的時刻。
小說有個動人的結尾:「我」認知到氣壓的消失無法逆轉,意味人們的記憶和意識終會消失,整個物種的文明亦將無人記認。但「我」還是要把實驗結果寫下來,期待別的文明會在一切寂滅後發現他們,看見他們的鐘樓和詩歌。也許這個外來文明毋須呼吸,但會從他們的消失獲得感悟,探索自己生命的奧秘。
韓祺疇
(嶺南大學中文系、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藝術碩士(M.F.A)畢業,出版詩集《誤認晨曦》、小說《虛風構雨》。)
文:韓祺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