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寶庫:推動國際化更多內地生來港升學
【明報專訊】近年本地適齡學生驟減,但因應香港推出多項人才輸入計劃,更多內地港籍學生、人才子女來港讀書。政府亦致力推動專上教育國際化和多元化,發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推出各項措施,吸引及便利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並融入本港校園生活。
■新聞撮要
八大非本地生4年升兩成
2024年9月學年起,8間資助大學收非本地生的比例將翻倍,提高至「40%限額」。根據教育局2024年4月數據,八大2023/24學年共收14,756名非本地學士生,佔學額近兩成(19.9%),4年間增2507人,升幅兩成。當中香港大學非本地學士生數目近5年持續超出「20%限額」,今學年收3728人,達26.8%。
非本地生上限將放寬至40%
八大每年有1.5萬個一年級學士學額,並額外讓非本地生入讀,但人數不應超越核准公帑資助學士學額總數的兩成,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鬆綁,讓八大2024/25學年起,非本地生上限倍增至40%。根據教育局2024年4月向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提交的數據,今學年香港大學、科技大學和理工大學3間資助大學的非本地生佔比超出「20%限額」,科大及理大非本地生佔比分別有23.7%和22.3%。
自資學位方面,取錄來自內地的自資學士生人數亦呈升勢,22間自資院校共取錄4118名來自內地的自資學士生,較兩年前(2021/22學年)3197人增921人,升近三成(28.8%)。2023/24學年嶺南大學取錄446名來自內地的自資學士學生,本地生則141人,其他非本地生一人,內地生佔比逾七成半(75.9%),較上學年佔比83.7%回落,屬比率最高的院校。
取錄內地生比例第二高的為香港珠海學院,今學年108名內地自資學士生,本地生136人,其他非本地生一人,內地生佔比44.1%,較上學年30.2%增逾10個百分點。
嶺大:港星課程排名高 內地生青睞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說,內地生多考慮香港或新加坡等「教育樞紐」升學,因兩地課程國際排名高;香港近年放寬讓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工作,加上內地經濟近來轉疲,令更多內地生赴港升學。他又說,曾面試接見內地申請人,有學生表示來港讀書再住滿7年可申請做香港永久居民「幾吸引」。
◆內地生來港升學增加原因
1. 高才子女來港升學
近年政府推出多項鼓勵內地人來港工作的計劃和政策,包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入境處回覆《明報》表示,7個輸入人才計劃在2023年首11個月,共批出52,921名18歲以下未婚子女受養人申請。
「第一屆(大灣區)香港學校教育展」2023年12月舉行,逾120間學校參展。柴灣津校寶血女子中學副校長(學生成長)曾梓維說,該校受移民潮影響,上學年約20名學生退學,現已填補各級空缺,包括取錄逾10名「高才子女」插班入讀中三或中四級,形容校方受惠於輸入人才計劃,現時內地生來港讀書是個「浪潮」。內地家長羅先生說,2023年6月底申請「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待批出申請後會來港發展,並安排兒子在港入學,相信香港教育有助培養兒子國際視野,對未來升學和就業有幫助。
2. 港教育水平高及居民身分
現時內地學生可經多渠道赴港升讀大學。除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試外,部分本港院校(如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參與內地高校統一招生(統招),學生可用內地高考成績報讀本港大學,有院校(如港大和科大)採用獨立招生模式,主要按內地學生的高考成績、面試表現、英語成績等範疇考量,亦有不少內地學生在內地院校完成學士學位後,持大學成績向本港大學報讀碩士課程等。
據2024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學排名,香港的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和城大排名100之內。學科排名方面,港大牙醫學排全球第三,維持去年水平;港大教育學全球第七,較去年升一名。
QS於2023年11月表示,本港大學在學術聲譽備受學界推崇,3間大學位列「學術聲譽」前20名;本港大學高度國際化,是擁有亞洲最國際化教職員團隊地區之一。另外,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兩年,方便他們留港或來港工作。中國公民來港通常連續居住7年以上,可申請成香港特區永久居民,享有居留權。
◆「港漂」面對的挑戰
「港漂」泛指從內地到香港留學、就業、居留,或以受養人簽證依親但未合資格獲得香港居留權的群體,通常是修讀香港大專院校的留學生或專才,他們大多擁有高學歷或專業技術。
挑戰一:生活成本
學費方面,由於非本地生在香港就讀大學沒有政府津貼,因此學費會比本地生高,本港院校的非本地生學士學位每年學費由14.5萬至18.2萬元不等,如修讀修課式碩士學位,每年學費約20多萬元,視乎院校和相關學位。衣食住行方面,雖然大學設有宿舍,但非本地生在學期間未必能全期入住大學宿舍,住宿等生活成本高昂。據教育局「香港升學」網站,外地學生來港升學的生活費及雜費每年約3至5萬元。
挑戰二:文化差異
香港與內地的生活習慣、文化、語言及居住環境都不同,「港漂」或較難融入在港生活。例如曾有內地網友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以「港漂10年發現香港人9大怪」為題,指出香港人重視環保、時間觀念強等生活文化。中大《非本地學生指南》向非本地生解釋香港的社會習俗,如廣東話是香港的主要溝通語言,本地人未必聽得懂內地學生的說話,以及搭扶手電梯時宜靠右站立,方便趕時間的人使用左邊步行。
(主要學習重點:人民生活素質的轉變與提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知識增益
專上院校增普通話班
香港學生人口萎縮,影響專上院校招生。職業訓練局(VTC)執行幹事唐智強表示,中學文憑試(DSE)考生由約10年前7萬多人,減至現屆4萬多人,跌幅約40%,亦影響各類技術人才供應。唐智強表示,VTC將積極招收內地和海外學生,其中在下學年(2024/25)首推「普通話專班」,即以普通話授課的課程。
唐智強說,院校保留原以英語授課的「英文班」,涵蓋航空及物流、航空服務及運輸學、活動及商業推廣等課程,內地生或港生可自由報讀使用不同語言的課堂。
■公民關鍵字
高等教育國際化
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將香港建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政策包括擴大資助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擴大獎學金計劃等,以及致力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通過區內共享資源和產業聯動提升協同效應,並透過吸引非本地生來港就學和留港工作,有助提升香港的勞動質素和長遠競爭力。
●答一答
根據圖1及圖2,描述兩個主要特徵。
學習及答題指引:life.mingpao.com/htm/dl/20240530bq.doc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