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立意庫:寫下心中那片月光
【明報專訊】據研究,月球約於46億年前形成,也就是說月早已圓過逾500億次了。寫月亮的篇章再多也追不上吧?很難說。假設地球上存活過的500億人都寫過它,也許真的能達標。這問題有人認真想過嗎?拿來展開成小說、散文或詩的話,大概會挺有趣。
是的,月亮有太多可能,沒必要每次看見它都得低頭思念故鄉,明明你低頭只為看手機;又不是「派對咖孔明」,人家轉生後〈八陣圖〉的成就都拿去設計表演場地了,沒空再跟你遺恨失吞吳。所以,當你寫「明月升起,讓山中的睡鳥都驚醒而高飛」,或者「即使分隔兩地,我們仍然浸潤在同一抹明媚的月光裏」,難道老師看不出來你正在滿足於翻譯古人詩句成現代漢語嗎?偶然發思古之幽情是可以的,如認為值得寫下亦無妨,不過若將前人所思包裝成是自己的東西,就未免廉價了些。
我們看到李白看不到的月亮
香港作家廖偉棠曾提及,人們說到月亮總想起李白、蘇軾等古代浪漫詩人,新詩詩人寫月的想像空間非常少,故建議另闢蹊徑,「我們有NASA,有登月計劃,有天文望遠鏡,新詩詩人能看到李白看不到的月亮,環形山,寧靜海,月球背面像玻璃一樣的沙子,非常低的重力」。靠着現代科學,當要借月抒情,他認為我們可跟李白「搶地盤」,如他就身體力行寫了新詩〈超級月〉,借「超級月亮」書寫親情和思鄉(節錄):
超級月波動所有的兒子
不波動父親
我掙扎我是漸凍的潮汐
遙想着我曾經水手的父親
遊子在外、為人父母,這是廖偉棠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情感,且無重複古人的幽思,「超級月波動所有的異鄉/不波動故鄉」一句,創新與傳統、音律與抒情並重,讀者的記憶自然連繫上童年背誦過的古典詩句,同時月光正向着孩子即將成人的未來極速狂奔。
穿透時空及語言的月光
另一香港作家也斯,亦寫過月亮。詩作〈樂海崖的月亮〉中「月出驚起汽車/在黑夜裏斷續鳴叫」,似是重複唐代王維〈鳥鳴澗〉「月出驚山鳥」之意象,嫁接到異國晚上的鳴響。為何如此詩行又不是重複古人?因為他恰好正在辯證「發思古之幽情」這回事。請細讀詩的頭幾句︰
我可以把香港的月亮
翻譯成樂海崖的月亮嗎?
我可以把唐詩的具體意象
翻成異國的言語
而不必細分時態和人稱
不必用上解釋性的語法嗎?
這是對「文學和翻譯如何穿越千載與太平洋的隔閡」的一氣呵成文化大哉問,後設式寫法大大提升了詩的格局。你就明白,也斯並非廉價地向古人借情,相反是延伸了他對語言、翻譯和身分價值的思考。
月亮是衛星 也是一片讓人陷入思緒的藥
筆者的朋友Au?ra Kaziliūnait?是立陶宛的作家,她的詩作the moon is a pill寫月亮,但借題發揮得淋漓盡致。我翻譯其中幾句︰
月是一片藥
中間有
一條槽
憤怒是一片藥
中間有
一條槽
明道格斯橋是一片藥
中間有
一條槽
大家只讀前半,或尚未領略詩句妙在哪裏,可再讀到後面「永遠別問/是誰開鑿了這條槽/是誰為我們挖掘了這一天/是誰把一隻抖動的鳥/釘在牙齒上/掰開它」,你就明白Au?ra下的是猛藥,詩以「在日子的牙齒上/滴血/劃落」一句收結,將詩的力量提升到頂峰。
古今中外,若月亮真被書寫過500億次,我們何必重複或盲目創新?只需撫心自問,當下你最在乎的是什麼——學業、愛情、家庭、身邊的人事,還是人生意義?專心注視月亮,聯想到什麼?現在你可以動筆了。無論想到什麼,那都是專屬於你、若不書下就會隨時消失,一輪無比珍貴的心中月亮。
■阮文略
中大生物化學(醫學院)哲學博士,中學生物科教師、圖書館主任。曾獲香港藝術發展獎文學新秀獎、磨鐵詩歌獎、青年文學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等,詩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於海外發表。最新詩集為《物種形成》?。
文:阮文略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