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混(wan6) 血(hyut3)
【明報專訊】近年國家吹起入籍風,「棄美投華」的谷愛凌與朱易即是冬奧焦點,縱然奪金與失金在網上的待遇差天共地;未能挺進世界盃的國足,歸化兵言行被輿論放大,有呼聲要求多招攬「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華裔球員。現代地球村血統問題尚且複雜,對傳統而言混血又是什麼?
漢族
若被罵雜種、蠻人,大抵很少人會不介懷——種族歧視一直深入漢語骨髓。偏偏漢族也是世上數一數二混雜的種族,單單史前文明就有黃河、長江、巴蜀、嶺南等多種,南方人便是漢與百越的混種。在中原華夏文明優勢下,古人一直講求由華夏統領教化周邊民族的「華夷秩序」,以至漢族同化其他種族的能力極強,曾是統治者的鮮卑、滿族也不倖免。美其名教化,同化更現實的作用是鞏固新佔領土的統治權,如秦征百越後「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史記.南越列傳》),此後徙民實邊成為歷代常見政策。如此之下的華夷混血,盛載着維穩的目的。
通婚
翻開中史課本,我們最易聯想到的政治通婚莫過於作為外交策略的漢匈和親。但更早的時代,通婚遠不止於戰略意義。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指出,「周人一統之策」是把不受限於周室宗法制的異姓諸侯透過通婚納入體制之中,以令制度通行無阻;而沒通婚的異姓「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國語.鄭語》),通婚恍如親疏的界線以至體制的基石。話說回來,華夏本來就是炎帝與黃帝部落的混血,畢竟以部落為單位的上古時代,勢力擴張就是透過部落兼併。後來華夷意識形成,擁戴華夏文明者變成同一族裔,其他民族則是「化外人」,混種才變得異常。
華夷
正因華夷之辨,古代徙往實邊的多是被流放的罪人(以謫徙民)。較另類的是皇室混血的唐,接收大量異族內遷,乃至京師亦華夷雜處,公主和親亦是歷代最盛;但律法卻列明與化外人「共為婚姻者流二千里」,娶漢妻的外國人也禁止回國,在邊防考慮下國內從寬國外從嚴。而這已是寬容的極限,唐代後期種族衝突惡化,華夷之防復成主流,宋、明朝廷無不以漢族自尊,而有元、清的種族隔離,及至近代仍走不出崇外與排外的擺蕩。近年國家吸引運動員歸化,似乎有着擺脫長久種族衝突的味道,但若成王敗寇價值觀不改,怕是徒令國民增加宣泄借口。
●延伸知識
萬世一系與混血
君權神授的古代觀念中,不論中外的帝王都重視血統,唐朝皇室強調自己是漢人望族,歐洲貴族則堅持「內婚制」以至歐洲王室之間有着複雜的親戚關係。最極端的是日本「萬世一系」,在有能力書寫歷史之前天皇族已擁有壓倒權力,而自我形塑成神裔。但正如前任明仁天皇自言祖先桓武天皇(8世紀)擁有古朝鮮百濟血統,歷史上日本靠着吸納渡來人(大陸移民)而發展起來,首個有力威脅天皇的氏族蘇我氏(6至7世紀)便與渡來人關係密切。若上溯至傳說時代,應神天皇之母、天皇譜系中首位女君主神功皇后(3世紀),便已有古朝鮮新羅血統。
◆葉雨舟: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新華社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