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央行副行長放風
出重招壓抑高通脹 下月中將加息0.5%

[2022.03.26] 發表
通脹升溫央行或加快加步伐。(加新社)

【明報專訊】加拿大央行副行長科金斯基(Sharon Kozicki)昨(25)日暗示稱,央行可能會在4月中旬加息0.5%。

科金斯基去年夏天加入央行管理委員會,這是她就職後的首次演講。她表示央行準備採取有力行動以控制高通脹。與2017年和2018年的最後一次加息周期相比,加拿大家庭為應對利率上升做好了更好的準備。

家庭需為利率趨升作準備

「我預計加息的速度和幅度,以及『量化緊縮』的開始,將成為我們4月份做出決策時的積極部分。原因很簡單:加拿大的通貨膨脹率太高,勞動力市場吃緊,需求勢頭強勁。」量化緊縮是指央行縮減其持有的政府債券數量。

在此之前,加拿大央行行長麥克勒姆(Tiff Macklem)在3月初發表評論稱,央行不排除加息0.5%的幅度,而不是通常的0.25%。這是自2000年5月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在將利率維持在接近零水平兩年後,加拿大央行於3月初啟動了貨幣緊縮政策周期。它將政策利率從0.25%上調至0.5%,並暗示即將進行更多加息。

經濟學家和投資者預計央行將迅速採取行動,在2022年剩餘的6個決策日期中,每一次都上調政策利率,使基準利率高於疫情前1.75%的水平。

加拿大央行正在應對失控的通脹,2月份的年通脹率達到5.7%,幾乎是該銀行2%通脹目標的3倍。同時由於俄烏戰爭而飈升的石油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給通脹帶來了額外的上行壓力。

百物騰貴 窮人最痛苦

科金斯基稱﹕「由於汽油和雜貨等日常用品價格上漲最快,所有家庭都受到高通脹的影響,這對低收入的人來說尤其痛苦,因為他們傾向於將大部分收入花在這些物品上。」

持續的高通脹,迫使央行行長不得不擺脫了他們在疫情期間保持的寬鬆立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甚至採取更加突然的轉變。

美聯儲自疫情爆發以來都是在壓低政策利率,但上周卻首次提高利率。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本周表示,美聯儲需要迅速採取收緊貨幣政策。市場目前預計美聯儲今年將加息幾次,每次0.5個百分點。

目前加拿大民眾對加息的前景喜憂參半。一方面,由於政府的慷慨補貼,加上防疫封鎖導致民眾的支出減少,加拿大人在過去2年中平均節省了大量資金。這可能有助於緩解每月利息支付增加的影響。

另一方面,大多數加拿大業主都有固定利率按揭貸款,這意味着他們在更新按揭貸款協議之前,不會看到每月還款額增加。

與此同時,整體家庭債務高於疫情前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不斷膨脹的房地產價格。科金斯基稱之為「一個重要的國內脆弱性」。

「高負債可能會放大利率上升的影響,也可能加劇未來衝擊的影響。」每月償還銀行按揭付款,尤其是採用浮動利率的家庭,會面臨每月更高的供款,最終被迫減少對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消費。

「如果有大量的人口大幅放緩支出,可能會影響整個經濟,例如增長放緩或失業率上升。房價下跌可能會加劇這些影響。」

但總的來說,加拿大家庭現在的財務狀況比2017年央行上一次加息周期開始時更好。

更多要聞一
為未來而戰
加拿大多個城市周五爆發氣候抗議,譴責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不作為。該行動是響應全球「周五為未來而戰」(Fridays for Future)... 詳情
安省新增病例2761宗 實際染疫人數達10倍
【明報專訊】安省省長道格福特昨天(25日)表示,已做好疫情再次復發的準備,但他沒有說屆時是否再次引入防疫限制措施。 醫療專家預測,若有... 詳情
最強對手周凱捷已宣布退休
【明報專訊】多倫多市長莊德利昨(25)日明確表示,將參加今年10月的市長競選,尋求第三個市長任期。 如果他能贏得選舉,將超過擔任11年... 詳情
民調顯示新國民產生信心危機
【明報專訊】一項由Leger民調公司為加拿大公民研究所( Institute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所做的調查顯... 詳情
【明報專訊】聯邦現正考慮增撥數以億計經費,用於創設安省額外的兒童日託空位,從而確保安省政府能與聯邦政府達成每天收費10元的日託撥款協議。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