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寫劇本 盼可塑角色撰對白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要完全代替人類從事創作工作暫未可行,但卻有初創公司提出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閱讀技術和網絡上的大量資訊,輔助人類創作劇本,代替傳統非常耗時的線下資料蒐集工作。若順利的話,大約一年後,有關產品就可以開始小規模商用推出。
明報記者 薛偉傑
iCreator:選定角色人設
代找日常用語
iCreator Limited共同創辦人蔡君琲磳隉A自己本身沒有參與編劇工作,但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到很多電影編劇,覺得創作劇本很不容易,有需要利用科技來協助。尤其是他回想起在2012年進入中大後不久,上過一個哲學課程,當時那名教授已經提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協助創作工作。2017年底,他重遇一名舊朋友。對方透露,其任職公司的人工智能軟件已經可以用來閱讀大量文字,例如用來調查消費者對於某些產品或品牌的意見等。於是,蔡君痟N開始萌生開發一套「人工智能劇本輔助系統」的想法。他的構思是,人工智能劇本輔助系統的第一階段,是輔助編劇塑造角色的多種特徵。
當編劇選擇了一些人物設定之後,人工智能閱讀技術就會自動從網絡上篩選出相應人物的特徵資料及慣常用語,代替以往要到該行業的機構作資料蒐集以及訪問有關從業員。要做到這個效果,就需要先對上述公司的人工智能軟件做訓練。訓練方式,就是找來一批不同行業和背景的人士,來判定該軟件從網上篩選出來的資訊是否相關和準確。
他形容,訓練過程就好像看茪@個小孩慢慢進步。直到去年底,這個輔助編劇塑造角色的功能終於建立了雛形。現時,這個功能可以讓用戶設定職業、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家庭地位、興趣、情緒、宗教信仰、國籍等9個特徵。不過,暫時來說,他覺得,每次設定大約5個特徵的效果最好,找出來的資料較準確,已經大致夠用。
為廣東話而設 英語暫不支援
此外,他承認,該軟件職業種類方面有些不足,因為在香港很難找到某些特殊行業的人來訓練該軟件,例如特工、間諜等。而整體來說,這個功能主要都是用來塑造說廣東話的華人角色。若用來塑造說普通話或者其他方言的華人角色,準確率就會低一點。至於英文和其他語言暫不支援。
該公司在去年底邀請了10多名編劇、導演、影評人、科技人等短期試用這個功能,雖然還未完全成熟,但某些資深業內人士也認同有這種需求。這是因為創作劇本不時都需要了解一些新興行業從業員的用語,或者年輕人的潮語,但傳統上找相關人士來訪談或者實地探訪某些公司的做法,以往已經很不容易,在新冠疫情之下,就更加困難了。該公司現正構思如何推行較長期的試用計劃。除了電影公司,該公司也有意接觸浸大傳理系、中大傳理系、演藝學院和電視台等。估計再經過大約一年的試用和改善,就可以開始小規模的商用推出,但收費方式要屆時才能決定。
此外,現時的虛擬偶像普遍都沒個性。若元宇宙概念在未來流行起來,將會有更多虛擬偶像被創造出來,創作者亦可能需要借助其人工智能劇本輔助系統,來賦予虛擬偶像個性。
截至去年底,人工智能劇本輔助系統的累積開發費用已超過100萬元。但蔡君痡j調,上述功能還只是第一階段。他的構思是,第二階段的功能是自動為角色撰寫一些短句子對白。第三階段,則將不同角色的對白互相轉換。例如,一個教師罵人的字眼和語氣,和黑社會成員肯定有很大分別,將來希望做到好像翻譯般,能夠隨時將兩者的對白互相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