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11月理大圍困事件,成反修例風波不可磨滅一役,戰後未癒,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蚚z發。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衛炳江接受本報專訪稱,示威及疫情先後打擊大學研究發展,「覆巢之下無完卵」,科研停擺至少4個月,有教授級以上教員離任;當社會不穩,難招攬世界各地人才,新學年整體各大學研究生、課程碩士報名人數大概降三成,「香港社會不穩定、動盪,大學一定首當其衝」。
明報記者 魏綺婷
自去年11月中起,大學校園運作一直未完全恢復。本月1日獲委任為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的衛炳江受訪時稱,校園要回復原貌是漫長的路,曾水浸的理大圖書館至今未維修好,4000張椅子、大量房門、建築外牆等受破壞。他稱仍在盤點實驗室的損失,已知有槌仔等工具、硫酸類化學品被取走,但貴重儀器沒損牷A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損失難量化 內憂外患嚴峻超SARS
不過,衛炳江稱科研損失「不是集中看有多少玻璃被打爛」,所受的影響難以量化,綜觀去年11月開始,大學科研停擺,有教授級或以上教員離任,原先招手學者不願來,「在外國看香港新聞,鏡頭展示的畫面,是令人感覺香港好恐怖,當有社會動盪、不穩,不是適合做科研的地方」。連帶疫情衝擊,海外學生擔憂赴港讀書,最新研究生、課程碩士報讀人數,各資助大學都下跌,個別大學跌幅不一,但整體而言平均減少三成。
人才流失,難吸新血,同時面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衛炳江稱,大學面臨內憂外患,比2003年SARS時更嚴峻,對科研發展憂心忡忡。衛炳江自2010年於理大主理科研發展,「科研在社會入面,好易被視為extra(額外的),將全香港的科研暫停一年,外人未必感受好大,但長遠人才不來、離去,是很大問題」。
藉科研屢助防疫 「大學可貢獻社會」
他稱大學本身亦是藉科研貢獻社會,疫情下理大都有貢獻,如以3D打印技術趕製一批即棄醫護用防護面罩,以解燃眉之急,「不是驚天地的發明,但突顯大學有能力、可為社會有來好處」,而上月中發表可檢測30至40種、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SARS的「全自動快速檢測系統」,也是由理大團隊研究。
疫情未見終止,何時可回復面授課堂仍是未知之數,理大目前於網上授課。衛稱工程、建築、醫療等課堂,需有實驗、hands-on(動手)的學習,難全部以網上教學取代,故要考慮如何追回課堂;又稱本港經濟前景不理想,不希望學生要延遲畢業搵工,要平衡學習目標、師生安全健康等因素。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