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規劃署長料研究需4年 促早做
【明報專訊】前規劃署長凌嘉勤認為,政府應盡快就填海展開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以客觀數據為基礎,交代分階段填海面積、造價及環境影響等,以減少無謂爭拗。他估計即使現時開展研究,最快要3至4年後才有結果,警告「愈遲做(研究)愈做唔切(填海)」。但他沒評估政府是否可趕及於2025年展開填海工程。
港台節目《城市論壇》昨討論「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凌嘉勤以過去規劃新界發展區的經驗,表示制訂研究大綱至少需時半年,之後委託顧問研究的招標過程又要約半年;顧問研究需時約3年,其間會就初步建議諮詢公眾,單是前期研究到落實方案的工作已需3、4年。以此推算,若政府現時啟動東大嶼填海項目的研究,最快到2022年底才完成,餘下只有約兩年向環諮會及城規會闖關,以及處理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等程序。
公專聯:政府沒報告說需填1700公頃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質疑,政府過去無任何研究報告顯示,香港未來需要填海1700公頃土地,亦未有評估對生態影響,加上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因素,質疑為何仍要耗資數以千億元計公帑去興建「不能持續發展的城市」。
守護大嶼聯盟成員任憲邦引述政府《香港2030+》研究顯示,香港人口到2043年升至高峰822萬,之後會回落到781萬(2064年),但人工島可住110萬人,較人口高峰期(現時香港人口約745萬,加上110萬合共855萬)仍多出33萬人,質疑填海面積過大,最終淪為大白象工程。
土供組成員:賣地可抵填海成本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劉振江認為,近年人口及樓宇老化加劇,市民對生活要求愈來愈高,填海1200公頃是「最低要求」。他說人工島有40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賣地已可抵消填海成本。
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亦表示,整個填海項目可攤分10多年支付,有如分期付款;他認為填海項目是否值得投資,「不單看荷包有多少錢,還要視乎項目帶來多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