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林超英人工島隔空駁火 顧問:列島保護浪高2米 林:曾錄逾5米
【明報專訊】團結香港基金8月時提出「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中部水域填海2200公頃,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多次對造島數據提出質疑。團結香港基金及受聘的奧雅納工程顧問不點名反駁,指本港東南面的列島可作屏障保護人工島,堅持海浪衝擊高度約2米,不會太高。基金又指基礎建設成本與政府財政儲備比較,邏輯上不太合理。然而,林超英昨回覆本報稱,大海湧浪進入香港水域後會「四圍走」衝擊到人工島,又提出政府過往數據紀錄,人工島水域屢錄得逾5米海浪。
明報記者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不評論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涉多少造價,只稱人工島可解決目前新界的交通基建配套發展滯後,政府財政實力亦能負擔。對於坊間比較基礎建設成本與政府財政儲備,他認為邏輯上不太合理,基礎建設應視為投資,往後稅收及經濟活動可較基建投入多,以基金會提出的「強化版東大嶼都會」為例,若賣出當中15%土地,以4倍地積比、每呎賣5000元計,已能產生數千億土地收入,與基建投放成本相若。
黃元山:應視基礎建設為投資
團結香港基金在「強化東大嶼都會」方案,提出填海2200公頃,而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方案則是1700公頃。
基金會指出,颱風期間的波浪高度限於約2米,被林超英在網誌批評估算輕率,若要造島,須設計針對10米以上高度湧浪的防禦工程。受委託進行「強化版東大嶼都會」初步可行性評估的奧雅納工程顧問董事劉偉棠不點名反駁稱,香港東南面的擔桿列島可保護香港,海浪亦不懂轉彎,若颱風進入香港水域後才轉風向,令浪朝北面推進,由於距中部水域不遠,浪可儲到的能量不多,因此海浪不會太高。
劉偉棠又指海怡半島在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時,湧起數層樓高的浪,原因之一是與垂直式海堤有關,浪撞擊海堤時「唧高」,若採用斜的海堤或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的不規則形狀扭工字塊,可減低浪的衝擊。但他指「明日大嶼」人工島的海堤需造高多少,則視乎政府採取哪套國際標準,需進一步研究。
林超英:湧浪入港四圍走
林超英昨回覆本報查詢時再次反駁,團結香港基金是指由本地的風吹起的「風浪」,忽略他所強調從遠處大海進入的湧浪,「(擔桿列島)是擋不到(湧浪),因為是在橫瀾島和列島中間入來,入來(香港水域)後會四圍走,就如石頭擲落池塘散開般」。
林超英昨晚又在facebook列出數據,指土木工程拓展署有多年海浪紀錄,交椅洲(人工島所在)在2008年和2009年錄得5米以上海浪,林指事實勝於雄辯,「硬要建人工島的話,最好計清楚浪高,不可隨便信民間『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