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近期一大爭議,是東、西隧道人工島的弱波石「扭工字塊」被發現疏落及凌亂,外界質疑是被}散。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強調,在設計時已決定扭工字塊要「隨機擺放」,以減輕沉管隧道受壓。 擺放整齊需大量弱波石增壓力 孟凡超解釋,在設計時,接上東、西人工島的海底隧道兩端沉管上的弱波石是隨機擺放,因若要像人工島其餘位置的弱波石一樣擺放整齊,需大量弱波石,但會增加該處阻水力,加上人工島島頭的弱波石下方是隧道,若擺放太多弱波石,會增加隧道承受的壓力。 另外,大橋的海底沉管用上最新技術;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副總經理兼副總工程師尹海卿表示,傳統上隧道分為「剛性」及「柔性」,因海H會出現沉降,結構較硬及較長的剛性隧道對沉降的適應力較弱,容易斷裂,故隧道最初的設計是用柔性結構,即以多個較短管節組成,隧道靈活性較大。 半剛性隧道結構抵淤泥沉降首創 但由於珠江口泥沙會「回淤」,沉積在隧道頂部,柔性隧道難以承受淤泥重量,團隊於是更改設計,將隧道轉為「半剛性」結構。尹解釋,為方便運送及安裝,傳統製作柔性沉管時,會用鋼索暫時串連各短管節,安裝好隧道後再剪斷鋼索;但今次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團隊則不剪斷鋼索,令每個管節之間有拉力,既可承受淤泥重量,亦可適應沉降,成為全球首創的「半剛性」結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