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本港每年約1000人受微細懸浮粒子(PM2.5)及臭氧(O3)影響而提早死亡,最大污染源是交通,其次是工業,兩大源頭包辦了56%污染物。負責研究的學者指出,提早死亡的1000人當中,有44%受臭氧影響,比例較內地24%為高,認為臭氧問題不容忽視,粵港兩地應研究針對排放源頭如工業,推行減排措施,本地亦應加大力度改善路邊空氣質素。 研究以2010年的數據為基礎,以電腦模擬推算因空氣污染提早死亡的人數及經濟損失。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嚴鴻霖解釋,近年內地空氣污染情G變化不大,認為2010年的數據亦可反映現時情G,具參考價值。 臭氧影響超全國 交通工業兩大源頭 結果發現,每年中國有114.3萬人受PM2.5及臭氧影響而提早死亡,當中約76%受PM2.5影響,餘下24%受臭氧影響;114.3萬人當中,廣東省佔5.7萬人,香港則有約1000人;該兩種污染物引致全年經濟損失2670億元人民幣,佔全國生產總值0.66%;最大污染源為工業(36%)、其次是家居與商業(20%),以及能源(16%)。 研究發現,該1000名提早死亡的港人,受臭氧影響的比例佔44%,遠高於全國平均數24%;主要污染源排名亦有差異,首位及第2位分別為交通及工業(見表)。 估計與內地排放有關 嚴鴻霖分析,近年本港的PM2.5濃度有下降趨勢,反映港府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有一定成效;但本港以至區域的背景臭氧濃度不跌反升,估計與內地排放有關。他解釋,臭氧是二次污染物,由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轉化而成,減少這些污染物可令臭氧濃度下降,應針對源頭減排,除了減少本地汽車排放,港府亦要與內地合作,即使工業已北移,仍要推動工廠減排,避免污染物跨境傳送,認為臭氧是粵港下一個重點減排目標。 事實上,環保署數據顯示,2017年本港臭氧濃度較2016年急升31%。環保署解釋,本港受區域排放影響,港府需要與廣東省政府合作,致力減少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從而降低區域的臭氧濃度。 明報記者 馬耀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