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九成樽裝水含膠
美國科學家以樽裝水為對象,就微塑膠污染展開跨國研究,測試包括可口可樂Dasani、法國Evian、中國娃哈哈等多個知名品牌樽裝水,發現當中逾90%含有微小塑膠片,較自來水高一倍,相信來自生產與包裝過程的污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展開調查,確認含塑膠食水的潛在健康風險。
紐約州立大學弗雷多尼爾分校化學專家梅森教授(Sherri Mason)與研究團隊受美國非牟利新聞機構Orb Media委託,測試由中國、印度、美國等9個國家購入的259瓶樽裝水,檢測微塑膠含量,當中包括多個著名品牌產品,如百事可樂的Aquafina、可口可樂的Dasani、法國達能集團的Evian、中國娃哈哈等。測試過程排除運送途中及實驗室環境對樣本的塑膠污染。
推斷成分多為包裝瓶蓋原料
微塑膠是指直徑或長度介乎1微米至5毫米之間的塑膠碎片。研究員利用一種能依附塑膠表面、令塑膠在特定光頻下發出熒光的尼羅紅(Nile Red)染劑,顯現水中塑膠,過濾後逐一點算,部分較大的膠片會以光譜儀器分析,確認成分。
研究顯示,93%樽裝水樣本含有微塑膠,成分包括聚丙烯(PP)、尼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主要為生產樽裝水包裝、瓶蓋等的原料,平均每公升水含有10.4片長度或直徑超過100微米的微塑膠,較此前研究中發現的自來水微塑膠含量多一倍。
長度或直徑在6.5微米至100微米的微塑膠則更普遍,佔研究發現的顆粒95%,連同超過100微米的微塑膠計算,平均每公升水便有325片,部分樣本微塑膠含量更超過每公升1萬片(圖表)。雖然專家未有分析這些較細小顆粒的成分,且染劑亦能令貝殼或含油脂的水藻等染色,但由於樽裝水一般不會含有這些成分,故推斷這些粒子為塑膠。
影響未明 世衛或訂安全標準
梅森指出,測試中發現的塑膠有65%都是碎片而非纖維,說明它們源於生產樽裝水的工業過程,相信大部分是水瓶的物料。她強調研究並非針對特定品牌,而是反映塑膠無處不在,甚至遍及基礎商品,這些塑膠會否在人體內釋出有害物質,甚至極細塑膠會否被人體吸收等,仍未可知,希望研究引發關注。梅森又稱,此前亦曾在自來水發現微塑膠,但濃度程度相對較低,說明自來水整體而言可能較樽裝水安全。不過專家強調,目前未有證據顯示攝取微塑膠會危害健康,發展中國家如自來水常受其他物質污染,應繼續飲用樽裝水。
WHO昨表示,將評估最新研究,了解微塑膠的普遍程度與影響。發言人稱,關鍵問題在於長時間攝取塑膠對身體的影響,如有需要將制定安全標準。
相關廠商對研究結果反應不一。雀巢稱過往兩年來的內部檢測未發現過任何塑膠,質疑今次研究採用的方法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可口可樂強調,生產時採用嚴格的多重過濾技術,但承認由於塑膠在環境中普遍存在,產品仍可能含有微量塑膠。Gerolsteiner亦不排除塑膠可能從空氣來源或在包裝過程中進入產品,但強調內部檢測顯示產品塑膠含量較醫藥產品的規定低。
廠商不排除包裝過程滲入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昨日回覆本報查詢表示,香港未就微塑膠在食物含量訂立安全標準,會留意上述研究相關發展,強調過去有抽取樽裝水作化學及微生物的檢測,全部通過標準。
本報亦就美國的研究向香港兩大超級市場查詢,百佳及惠康發言人回覆指有出售涉事的Evian及San Pellegrino品牌樽裝水。對於會否因此回收涉事品牌的樽裝水,百佳發言人回覆,會向供應商了解及跟進事件,正關注相關報道;惠康發言人稱,現正與供應商及食安中心溝通,了解及跟進事件,會再作適切安排。(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