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教育寓創作 為精神病去污名 新作見證讀者進步 從看不懂到明白解離症
【明報專訊】看小說和電影是不少人的娛樂活動,但對著名作家兼編劇李敏而言,影視文學還有一項使命,「我希望可以在娛樂上,加一點點教育信息,不用太冗長的資料,交由觀眾吸收」。李敏曾創作《原諒他77次》、《翠絲》、《兇手還未睡》等作品,是今年書展「年度主題推介作家」之一。她本月推出新書,以一個患有解離症的女生為主角。李敏接受本報專訪時,認為影視文學有教育意義,期望新作可為精神問題「去污名化」,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分裂」,「大家都不是完美,應該接受其他人身上有不健康的部分,同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明報記者 郭曉欣
李敏的新作《7格女朋友》講述男主角阿聲性格躁狂,在女主角彩寧開導下走出童年創傷;惟阿聲其後發現彩寧具有七重人格,二人攜手面對精神問題。李敏本身是心理學碩士,現為樹仁大學實習心理學家。她說,原生家庭對心理影響頗大,但現時人格分裂常見於連環殺手小說和電影中,例如《24個比利》,令大眾對解離症的印象被「妖魔化」。因此,她設定彩寧的解離症源自童年創傷,需要衍生不同人格解決問題。李敏希望新作可助減少社會上精神疾病「污名化」問題,「其實精神病患者往往是受害人,他們不是加害者,更不是連續殺人犯」。
人格分裂常見於殺手角色 嘆妖魔化
回顧創作過程,李敏感到作品見證大眾多年來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提高。她透露,20多年前初接觸「人格分裂」時,醫學名詞「解離症」還未普及,甚至聽過有解釋是「鬼上身」,令她感匪夷所思,亦對精神問題留下印象。4年前,她開始創作《7格女朋友》,「了結20年的願望」。她說:「第一版本時,大家都不是很看得懂,問我在表達什麼。我修改了6個版本,讀者都在進步,今年他們看完後沒說不好看,也明白解離症是什麼。」
訪談間,李敏不時提到希望作品可為社會帶來教育信息,減少公眾歧視。她解釋,其想法延續小時候看的粵語長片,「可能當時仍有些人不識字,電影就擔任了很多社會教育工作,正如『食碗面,反碗底』(華南影帝吳楚帆粵語片金句),教人不要忘恩負義」。她認為,即使時代進步,影視文學中仍應包含教育成分,如正上映的動畫《玩轉腦朋友2》,同樣以娛樂性質的故事向觀眾作心理教育。
電影觀眾「碎片化」 難創造集體回憶
李敏於1990年代成為電影編劇,見證行業多年變化。她說現時較難再創造集體回憶,「以前不是家家戶戶都可以隨時隨刻看電影,需要一起約定時間;現在大家可隨時在電話看,缺乏同步,觀眾層會『碎片化』」。對於如何應變新挑戰,她笑言只能更傾向講述較大眾化的事物,亦相信觀眾懂得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
被問到如何評價現時創作空間,李敏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達文西為例,其藝術作品亦受意大利教皇影響,認為創作限制只是不斷「窄屪P鵅A窄屪P鵅v, 但一直存在。她提到拍攝電影需大量資金,電影公司難免希望作品符合既定客群喜好,但鼓勵年輕人可嘗試自己拍攝和製作短片,再發布到網上平台,「你不拿別人的錢,自己完成創作的話,其實可以很自由」,認為年輕人可找一份足夠維持生計的工作,支持自己做喜歡的事,從而獲得最大自由。
編劇行業起伏不定 勉新人認清性格
李敏早年曾多次表達編劇待遇差問題,見仍有不少新一代入行,她提新人應先理解行業的起伏不定,亦要認清自己性格,「不要想自己會否名留青史、會否發達,而是去找自己人生的故事」。她強調創作之路絕不簡單,「我們看到別人順風順水的時候,就像看他的facebook帖文,有些東西他沒說出來,往往就是令人成長的那些困難」。
(書展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