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言:人言可從亦可畏——列子辭粟
【明報專訊】《伊索寓言》有「磨坊主父子與驢」(The Miller, His Son, And The Ass)的故事:
話說磨坊主和兒子趕着驢子,打算上集市賣去。路人見了,都笑他們笨,明明有驢卻不騎上去。父親於是讓兒子騎驢。又有路人見了,怪兒子不孝,只顧自己騎驢,卻讓老父步行。於是輪到父親騎上了驢。再遇路人,又罵老頭自私,讓可憐的孩子走路。老頭想,好吧,我們父子倆都騎上去。有另一批路人見狀大叫:這可憐的牲口累成這樣,怎麼賣出去?父子沒轍,把驢的四腳綁起來,兩人一前一後,合力用扁擔抬驢上路。這下子變成了驢騎人,大家都來圍觀這一奇景,有嘲笑的,有呵斥的,有叫嚷的。二人一驢,剛好經過一條小橋,驢被喧囂聲一嚇,四蹄一踢,掙脫繩子,滾入河中不見了。父子抬驢,到頭一場空。
伊索想說的是,努力去討好每一個人,最終可能連一個人也討好不了。中國成語曰「從善如流」,善言可從,好的意見自然應當接受,問題是人若沒有主見,不能判斷何為「善」、何為「不善」,只一味「如流」,結果就如抬驢的父子。人言亦有可畏之處,不可輕信。
■內文
列子辭粟 莊子?讓王
子列子(1)窮,容貌有飢色(2)。客(3)有言之於鄭子陽(4)者,曰:「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无乃(5)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6)之粟(7)。
子列子見使者,再拜(8)而辭(9)。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10)之而拊心(11)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12),今有飢色。君過(13)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
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14),民果作難(15)而殺子陽。
■註釋
(1) 子列子:列子,也稱列禦寇、列圄寇。春秋時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主張清靜無為,尚玄虛,唐代尊封為「冲虛真人」。「子列子」前一個「子」是古代學生對老師的稱呼,後一個「子」是古人對男子的尊稱
(2) 飢色:飢餓的臉色
(3) 客:門客,食客
(4) 鄭子陽:姬姓,駟氏,字子陽,亦稱駟子陽,戰國時期鄭國人,鄭繻公之相。子陽為政嚴苛,剛毅好罰,據說其舍人因弄斷一張弓,害怕被誅,先下手殺死子陽。一說為鄭繻公所殺
(5) 无乃:即「無乃」,表示委婉測度的語氣,相當於「莫非」、「豈不是」
(6) 遺:粵音謂,wai6,贈送,給予
(7) 粟:糧食作物,脫穀後的穀子,又叫「小米」。也用作糧食的通稱
(8) 再拜:拜了又拜,以表示恭敬
(9) 辭:推辭,不接受
(10) 望:怨氣,責怪
(11) 拊心:拊,粵音撫,fu2,拍打。拊心,拍胸,表示悲傷或憤慨
(12) 佚樂:佚通「逸」。佚樂,閒逸安樂
(13) 過:拜訪,探望。這裏指「過問」
(14) 卒:結果,最後
(15) 作難:難,粵讀去聲,naan6,人為的禍害。作難,作亂
■語譯
列子窮困潦倒,臉上頗有飢餓之色。有門客把這件事告訴鄭國國相子陽,說:「列御寇,是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管轄的國度卻生活貧困,那您豈不是成了不重視人才的人?」鄭子陽即刻派官吏給列子送去了糧食。
列子見到子陽的使者,再三拜謝,卻拒絕饋贈之糧。
使者離開,列子進屋,妻子拍打胸口,向他抱怨:「我聽說有道之人的妻子兒女,都過着安逸快樂的生活,現在我們卻窮困不堪,面黃肌瘦。好不容易得到國相過問,派人送來糧食給您,您卻不要,難道我們真的如此命苦?」
列子笑着說:「國相本人並不了解我,只是因為聽別人的話才送了糧食給我。至於將來他要加罪於我,也可能只是聽了別人一兩句什麼話。所以我不能接受他的饋贈。」
後來,鄭人果然發難,殺死了子陽。
■言外言
矮子看戲
南宋理學家朱熹經常提到「矮子看戲」,他說「矮子看戲」,「見人道好,他也道好」,「見前面人笑,他也笑。他雖眼不曾見,想必是好笑,便隨他笑。」(《朱子語類?訓門人四》、《朱子語類?論語九》)矮子擠在觀眾堆中看戲,因身材關係,自然看不到表演,卻又不甘寂寞,於是周圍人叫好,他也叫好;周圍人笑,他也笑。朱熹以此諷刺那些只知道附和前人成說、自己毫無主見之人。
鄭子陽就是看戲的矮子。矮子看戲有幾個特點:
一、看不到戲——也就是看不到真相
子陽擔任鄭國國相,卻不知道自己管轄的國度,還有列子這樣一位捱餓受窮的有道之士。而子陽最後死於作難的鄭民之手,從結局來看,他也始終不了解鄭國的民情。上不知士,下不知民,子陽何止是看不到戲的矮子,簡直是瞎子。
二、從眾心態
矮子既看不到真相,又不能讓人注意到自己的缺陷,從眾是最安全的選擇。大家說好他就叫好,大家都笑他也笑。列子說子陽「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這個「自」字很重要,說明子陽送糧並非源於「自知」列子,而是因「人」而知,是一種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行為。子陽送糧也非出於「好士」,而是怕別人說他「不好士」,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論,本質上也還是從眾心理作怪。
三、反應簡單
矮子不知細節,對於戲的評價只能是簡單的「好」或「不好」,至於具體「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他是答不上來的。子陽的反應也很簡單,聽說列子「窮」,就給他送糧,列子為什麼「窮」?他並不關心。列子拒絕饋贈,他也不問原因,從而喪失了向列子請益的機會。至於如何充分利用這位「有道之士」的才智,一方面讓列子幫自己治理鄭國,另一方面也可使列子一家「得佚樂」,這些複雜的問題,子陽更是想都沒想過。
今天,「人之言」變而為「網絡輿情」。
網絡為「人之言」提供新的渠道,但在自媒體橫行的年代,我們分不清看到的是「真相」還是「後真相」;網上言論看似自由,但出於害怕被孤立的心態,要麼從眾,要麼沉默,進而形成「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社交平台上,複雜的問題簡化為非友即敵的二元,豐富的感情簡化為點讚(Like)的數量。所有這些都符合「矮子看戲」的特徵。
新時代的「矮子」,在電腦前「看戲」。
■實戰篇
1.「至其罪我也」中的「罪」字,與以下哪個句子中的粗體字詞性相同?
一、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
二、君无乃為不好士乎?
三、以人之言而遺我粟。
四、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A)一、二、三
(B)二、三
(C)一、四
(D)以上皆是
2.試判斷以下陳述:
(A)列子之妻子不得佚樂。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B)鄭民因子陽不好士而作難。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3.子陽為什麼給列子送去糧食?列子又為什麼拒絕子陽的饋贈?你同意列子的做法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洪若震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系列。
文:洪若震
圖:Andrii Yalanskyi@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