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美研究學者包攬3邵逸夫獎
【明報專訊】本年度邵逸夫獎得獎名單昨日揭盅,4名現於美國院校及機構做研究的學者分別獲得3個獎項。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兩人平分,包括生於馬來西亞、現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任職的鄧瑞麗(Swee Lay Thein)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科講座教授斯圖爾特•奧金(Stuart Orkin)。邵逸夫獎基金會表彰兩人各自分析紅血球疾病,兩者研究交匯,發現透過干預一種名為「BCL11A」的基因,可激活產生胎兒血紅蛋白,有助日後以基因編輯取代輸血治療,對抗鐮狀紅血球貧血症及乙型地中海貧血疾病。
研基因編輯抗貧血 雙傑獲醫學獎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陳偉儀表示,現時乙型地中海貧血患者依靠輸血治療,做法麻煩且可能釋放及累積過多血紅素中的鐵質,引致其他身體問題。他說,相關基因編輯不涉道德問題,因編輯基因不會遺傳,相信待技術發展成熟,可降低治療費用,完全取代輸血治療。
本年度天文學獎得主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史里尼瓦斯.庫爾卡尼(Shrinivas R. Kulkarni),表彰他建造帕洛馬瞬變工廠(PTF)及其後繼者史維基瞬變探測器(ZTF),透過每兩天掃描一次北半球天空,並使用自動軟件分析及通報數據,令人類發現及理解如極亮的超新星等「天文瞬變」(維持一秒至數年的天文現象)和變化源。
數學科學獎得主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彼得•薩納克 (Peter Sarnak),他將數論、分析學、組合學、動力學、幾何學及譜理論結合,發展出薄群的算術理論及仿射篩法。
邵逸夫獎於2004年起頒發,每個獎項獎金12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