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桂山島「養殖浮台」 深海淨水零碳育魚
【明報專訊】在大嶼山南邊約8.5公里、珠海桂山島以東5公里,停泊茈球首台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台「澎湖號」,利用波浪能及太陽能發電,實現零碳排放、能源自給,並在水下12米深、1.5萬立方米的網箱養75公噸鮸魚(又稱石鰲、偃翩A魚肚有較高經濟價值)。研究人員稱,過去「澎湖號」生產過兩批金虎斑、龍躉等魚獲,全部售予香港,有香港漁業公司亦對相關技術感興趣,希望引進。
設減搖系統 遇「蘇拉」依然穩定
一登上「澎湖號」,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副研究員王振鵬叮囑記者脫下救生衣,「這堨峇荂v。這座「日」字形海上養殖平台長66米,寬28米,安裝了四角錨泊的智能減搖系統,設計目標為在四級海G(內地指浪高1.5至2.5米,相當於本港和緩至清勁風力時,海有小到中浪)時搖晃不大於2度。王振鵬介紹,「澎湖號」屬「半潛式」,「別看水面上只有4米,水下還有12米」,自2019年6月投產後經歷多次風暴考驗,去年9月2日更遭熱帶氣旋「蘇拉」正面襲擊,人員全部撤離,但平台依然姿態穩定、通訊暢通。
波浪能太陽能發電 自給自足
「澎湖號」整個頂部都是太陽能板,在一側有兩塊巨型波浪能發電板,被海浪無間斷地上下推動,透過聯動的液壓裝置發電。王振鵬稱,船上設60kW波浪能、60kW太陽能發電裝置,完全可滿足「澎湖號」日常運作,實現零碳;雖配有柴油發動機,但只在整體上升、下潛的「大動作」時開過,絕大多數時候「備而不用」。「新能源是有不穩定的問題,有時候天氣不好,浪大、太陽小,或者浪小的時候太陽大」,他介紹,全部電能會先儲在船底的蓄電池,再透過電池穩定釋放電力,龐大的電機系統又同時為「澎湖號」的平穩錨泊提供配重。此外,「澎湖號」設有污水處理及海水化淡ごm,可生產足夠淡水供漁工生活使用,「但他們(工人)出於習慣,飲用水還是喜歡從岸上運」。
裝有專業氣象系統 正研AI監魚
王振鵬說,「澎湖號」造價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但作為實驗平台,每年還會投入數百萬做技術升級,「例如我們給水下網箱加上鍍鋅鋼結構,網衣從單層改為雙層,可以防止鯊魚或是外來物件撞擊,減少魚和網衣之間的摩擦,降低損傷率」。當天到「澎湖號」安裝水下監視器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高級工程師許銳則表示,正研發可實時分析魚類外觀和游動形態的AI系統,「一旦發現魚有病斑或者游得不正常,可及時預警並處理,減少死亡率」。許銳說,這套系統仍在蒐集數據、建立模型的階段,因各種魚類習性、表現不同,AI需時「學習」總結。
「澎湖號」裝有專業級氣象和環境監測系統,可實時回傳海域氣壓、溫度、濕度、風力、葉綠素濃度、pH值、溶解氧、鹽度等數據。王振鵬稱,養殖平台像是人工浮島,可以「1+N」砌上各類功能,例如作為海中垂釣平台接待遊客。
除了實驗平台「澎湖號」,目前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旗下有3款養殖平台,最簡單的是在溫和海域單純養殖及供工人居住的「海威」系列,其次是在開闊海域的大型漁業工場「普盛」系列,最高級的是休閒漁旅平台「閩投」系列。「閩投」系列共有9台,上設接駁碼頭、直升機停機坪、客房、泳池、會議室、餐廳,可接待150名住客,儼然海上度假村,最高造價超過1億元,當中「閩投1號」已在福州對開海域運營。
「我們在澎湖號上,經常看到香港人開船到附近釣魚,幾乎每天都有。」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盛松偉說,他去年應香港漁護署邀請來港交流,向本港漁業協會、漁業公司及旅遊公司介紹「澎湖號」,並到香港仔、南丫島考察。他指出,香港海洋文化興盛,港人願出海遊玩、約朋友到海上聚會,「南丫島也有魚排,讓遊客體驗撈魚、餵魚;還有香港仔的海鮮畫舫,本質上也是漁業與旅遊業的結合」。但他強調,香港漁業作業方式傳統,機械化、智能化不如內地,故有香港漁業公司聯絡希望引進海上養殖平台。
魚獲售港 有港企擬引進技術
盛松偉還稱,香港也是內地魚獲重要市場,「澎湖號」過去生產的金虎斑、龍躉等魚獲,全部由香港的水產公司收購,「香港人對品質要求高,有公司看中我們平台水體乾淨、不添加藥物,養出來的魚質量高,價格也可以賣得貴些」。他又稱香港面向國際市場,廣東未來在海上養殖平台產出的大量高品質水產,可透過香港售予全球,市場空間廣闊。
明報記者 林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