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建細胞庫研綠能 中大據點擴東莞
【明報專訊】從2005年浸大在珠海開辦「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以來,香港各大專院校從未停止北上,近年更在大灣區規劃加持下加快腳步。隨茼U校在內地設立研究機構、開辦新學校、支持創新創業,「產學研」都得到長足發展。其中2006年已「北耕」的香港中文大學,先後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研究院等院校機構,去年9月開辦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在今年開始收本科生。本版將一連3日探討這些學校的灣區佈局與最新動態。
從2018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到今年8月的國務院河套規劃,中央不斷有新政支持港澳大學與內地產學研合作。香港中文大學早於2006年開始北上,多年來相繼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研究院、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等。藉灣區之機,中大副校長陳偉儀透露,除於河套香港園區建設細胞庫及罕見病研究中心,中大還已跳出深圳,與籌建中的東莞大灣區大學共建綠色能源與先進材料研究院。明報記者 林迎
中大副校長陳偉儀(圖)接受本報訪問表示,大灣區各地政府很積極,每有項目往往都邀請香港的大學加入,中大決定合作前會權衡對學校益處及能否符合當地目標。現時中大在大灣區「陣容」鼎盛(見大圖),包括今年3月於河套深圳一側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新成立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見另稿)。
國家多樣本庫少細胞庫 河套建中心利擴來源
陳偉儀又說,中大正與港府商議,待河套香港園區建成後建設一個細胞庫及罕見病研究中心,儲存並研究遺傳病患的細胞,「放眼整個國家較多的是生物樣本庫,很需要有一個細胞庫」。他解釋,將地點放在河套可擴大細胞來源,除服務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還可服務全國。
內地一直嚴控人類遺傳資源(血液、細胞、人體組織等)出入境。去年科技部以4間香港院校為試點,為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科研使用提供便利。河套規劃頒布後,科技部亦稱會「打通制約科技要素流動的瓶頸和堵點」。中大深圳研究院執行院長林煌權稱,便利措施推出前,中大不少團隊已參與內地醫學研究,又必須用到遺傳資源材料,故一定要在內地有研究基地,2011年啟用的深圳研究院正擔當此角色,「河套是深港在地理上的結合點,各間大學一定會利用政策,透過這一特殊區域,系統地解決以前的困難」。
偕大灣區大學合育研究生 或一學生兩地兩師
北拓灣區並不止深圳一地,去年中大與東莞松山湖大灣區大學簽署協議,中大理學院將與大灣區大學共建先進材料與綠色能源研究院。陳偉儀兩個月前到訪東莞參觀正興建的大灣區大學,「建築已經封頂,在做內部裝修,並茪漹鐘妘]備和儀器,有望在一年內可以運作」。陳稱中大將與大灣區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未來或設「雙導師」制度,兩校同步招生,研究生在兩地各有一名導師,在兩間學校研究。
中大深圳研究院內設的眾創中心將升級,中大深圳研究院長任揚解釋,內地孵化空間分為眾創空間、孵化器、產業園、加速器等不同級別,中大眾創中心原本屬最低一級,深圳市有關官員視察後,認為眾創中心符合條件升級做孵化器,升級後可獲政府更多資助和更優惠政策,但有一個條件:要有投資行為。
深圳眾創中心「升級」孵化器 明年試參投
為此,今年9月初,籌備了一年多的港中大創新投資(深圳)有限公司成立,可為初創公司提供融資。「大學撥了錢做創投,一開始會很小心。」任揚稱,目標是撬動外界投資,若有其他投資公司不太肯定某間初創的技術水準,中大可請相關領域教授評估,讓投資公司準確判斷;若決定投資,中大的基金也可跟投,「這是一種新嘗試,對於投資公司、初創公司和中大都有利」。林煌權則稱,按政府要求,孵化器每年最少要投資一次,沒限定金額,預計明年中大會先嘗試參投一兩個項目,強調初期會謹慎行事。
「多中心」模式 「灣區發展辦」協調
展望未來,中大會以「多中心」模式在內地發展。陳偉儀稱,將邀中大(深圳)的研究項目加入中大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在蛇口、前海或會有新的合作機構出現,並由中大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協調各機構,將前線的困難和需要及時上報,亦確保大學的政策執行落地。
大學在灣區【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