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讀書法:畫分類框架 對應答卷一
【明報專訊】鄭苡晴坦言:「我不像其他中文好的同學,愛閱讀中文書、對中文有很大興趣,中四初期對文憑試中文科的考核標準茫無頭緒,掌握不到應試要訣。」在中文科三份試卷中,她對綜合卷信心較大,而卷一則相對難掌握,「坦白說,到現在我都覺得中文很難」。那她有什麼方法找到溫習方向呢?
筆記結合不同資源分析
中文卷一分甲、乙兩部,甲部考核指定文言篇章(下稱範文);乙部提供白話文及課外文言考材,按此出題考核。Eden中五時因見同學補習後中文表現良好而且成績穩定,因此也前往該小型補習社補習,不過她說:「補習社提供的是溫習方法之一,我的經驗是不完全依賴某一種方法,而是將學校、補習、教育局提供的相關內容自己再整合、分析,就會比較全面。」
對於卷一,Eden說比較有把握的是範文,其次是白話文,最沒有把握的是課外文言文,「我平時很少接觸中文,也不多看中文書。以前(初中)答題時往往亂答——即不知道答題重點,就像生物科應試那樣,直接將學過記得的內容全都寫下,認為盡量多寫就會有分,結果是沒有分」。到了高中預備文憑試,慢慢開始掌握到重點,也抓得住答題框架以後,便有了清晰的答題方向,「不會像初中時那樣——看不明白就漏空、覺得無從入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認為貌似合理便會全部先寫下來」。
分類整理 助掌握答題方向
「文章能全部看得懂當然最好,但考試時,並不需要先完全明白文章內容才可答題。」Eden認為溫習卷一,尤其範文部分,首重分類及整理,因為關於範文的分析太多及廣泛,不知從何入手。她說:「因為要溫習的內容很多,想像自己就是電腦的文件檔,預先分類好,答題時從文件檔中找出對應的檔案。」以2023年卷一問及〈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形象為例,她的筆記除了寫下文章主旨、特色分析,早已依各人物形象分類,列出各人的性格特點,再配以幾個相應例子,還有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等(見右圖),方便應考時抽取所需,「所以要有框架、有結構,分類之後就對應類別,將所需要內容像填充一樣填上即可」。
她發現根據以上方式,把文章重點分類整理,為她提供了一個作答方向,「即使我不懂答案,也知道需要填充」。這樣既能確保作答內容不偏離,也有一定的把握。她說:「本身有朋友中文好好,對中文有自己見解,(應考中文更易),但像我對中文沒有什麼感覺,又不是太明白它想說什麼,便需要有框架、結構的輔助;有框架後就不會不知自己要寫什麼,會知道作答要有什麼元素,不會盲目亂填,答中的機會比較高。」
3招應對艱澀白話文
Eden平常看英文書為主,甚少接觸中文書,在應考乙部時,看白話文的兩篇文章,並非沒有難度,「第一篇(陳列〈我們去唱歌〉)我看得懂,但第二篇(簡媜〈一竿冷〉)我看完,看是看懂,但不知寫來想做什麼,又山又水的」。看不明白文章深意,試還是要考,怎麼辦?Eden有幾個方法:
(1)先看題目後讀文章
Eden曾先看文章才作答,發現費時失事,一來先看文章也不確保看得懂,二來看的時候沒有方向。反而先看題目才去作答,方向會更清晰,而且較易掌握。
(2)順序作答
「我信考評局沒有這麼壞,都是有良心的。」為什麼這樣說?Eden認為根據題目去看文章找答案,節省時間之餘,也更易理解文章脈絡。她發現題目提問的順序及作答的答案,往往是循序漸進幫助考生理解文章重點,「當然前提是多項選擇題要選答得對,如果答對,(即使不看文章)便多少也能從中明白文章的大概」。因此她說考評局「有良心」,不用考生逐字看文章,也能從其他方法理解文章。
(3)從3方向推測立意
「我應考的卷一中,有一題是問生與死的關係。其實我不知在問什麼,也不知自己在答什麼,但看不懂還是要答。」Eden說的,是根據簡媜〈一竿冷〉考核的題目,她雖看不懂這篇提及山、水的文章,但大致猜測到文章立意。她說:「因為(中文科)立意大都有三大共通點:(一)親情、(二)哲理、(三)家國情,於是便運用『educated guess』(有根據的猜測),將過去所學、關於生死的老生常談,以有條理方式表達。」於是她回答了「生與死並存」之類的答案。她認為只要有條理表達,即使不完全明白,也可嘗試作答。
配詞推敲文言字義 背誦特定字詞
課外文言文是Eden認為最難掌握的部分,她說:「印象中我沒有一篇是完全看得明白。」她只能盡力理解大意,「不完全看得懂,會先看看得懂的字詞,慢慢推測上文下理」。看得懂的字詞往往是在範文中出現過,雖然當中字詞的用法或字義可能不同,但至少是認得的。她續說:「我覺得這部分有點像英文閱讀理解,在英文閱讀卷中,考題會出現一些新詞,然後問在文中有沒有同義的替代詞;文言文也有點相似,一個詞有數個意思,這時我會將詞的各種意思逐個代入理解,看哪個最合理。」她認為文言文的答題技巧相對不太複雜,因為題目較簡單、直接,只需正確理解文章大意,已能回答。但有些特定的詞是需要背誦,例如:人稱代詞、時間詞等,因為這些字詞難以推敲,若能掌握基本概念,應考時能節省思考時間。
文•鄭惠霞
圖•劉焌陶、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