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胖宰相處世哲學
【明報專訊】武則天一朝的名臣,很多人都知道「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的神探狄仁傑。除了明察善斷,狄仁傑更敢言直諫,令武則天打消立武氏子為太子的念頭,保存唐朝血脈。狄仁傑的事[為人津津樂道,但卻很少人提及他的「伯樂」——婁師德。史書中的婁師德,一言以蔽,就是「心廣體胖」。這個胖宰相在史書中留下不少趣事,以下一個短篇正能體現他處世的哲學。
■篇章
則天【1】禁屠殺頗切。吏人弊于蔬菜。師德【2】為御史大夫。因使至于陝。廚人進肉,師德曰:「敕禁屠殺,何為有此?」廚人曰:「豺咬殺羊。」師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進鱠。復問「何為有此」。廚人復曰:「豺咬殺魚。」師德因大叱之:「智短漢,何不道是獺?」廚人即云「是獺」。師德亦為薦之。
出自《太平廣記.雜錄一.婁師德》
【註釋】
【1】則天:武則天,中國史上唯一女皇帝,篤信佛教。
【2】師德:婁師德,武周重臣。
■題目
【1】試解釋以下文句中標有▲號的字詞,並把答案寫於橫線上。(2分)
(1) 則天禁屠殺頗(切▲)
切:__________
(2) 吏人(弊▲)于蔬菜
弊:__________
■技巧
1)增字配詞
歷屆試題中,課外篇章考問的必是常見用字。同學可以先增字配詞,再小心按照上文下理排除不可能者,即能得到答案。
「切」,常見配詞有「一切」、「密切」、「迫切」等。但要配合上文「頗」(「相當程度地」),則「一切」不可能是答案。與此同時,「頗切」二字是形容當時武則天「禁屠殺」的行為,你認為用哪個詞彙形容較妥貼?
2)通假
配詞是答題時的重要技巧,不過文言文亦有「通假」的用法,作者會借用另一字來表達一字的意思。這要靠同學閱讀浸潤,累積語料來判別。文憑試考生都有一個叫「範文」的共通語料庫。這一題中的「弊」,與《出師表》一字的通假用法相同,你記得嗎?
【2】以下哪一句中的「乃」字,和「乃食之」句中「乃」字的語意相近?(2分)
A. 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
B.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C.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作答思路
文言文虛詞往往會因應語境變化出不同意思,偏偏歷屆字詞訓釋類試題,都會觸及虛詞,所以同學在學習時必須注意虛詞的解釋和用法。上述題目仿照近年字詞訓釋類的題型而設,四個選項均選自範文,當中「乃」字有三種不同解釋。
乃--詞義1
竟然
選項A與D的「乃」均解作「竟然」。
A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剛向繆賢指出趙強燕弱的事實,進而帶出繆賢亡趙走燕是不辨形勢的愚舉,故「乃」宜解作「竟」,帶出此舉不合理。
D出自〈師說〉,指士大夫本來不齒百工,但百工也知道從師學習的重要,士大夫反而不知,故「乃」亦宜解作「竟」。
四個選項中,由於題目要求同學選一項語意最相近的,所以語意相同的A與D,在閱讀篇章前已能由此排除,這亦是一個作答選擇題時的小技巧。
乃--詞義2
就/於是
選項B亦出自〈廉藺〉,「乃」在此句中解「就/於是」,可以作為因果句的標記,或者單純表示前後兩事接續。
乃--詞義3
才
選項C亦出自〈廉藺〉,「乃」在此句中解「才」,作為條件句的標示。藺相如藉此指出,只有在滿足前句的條件下(齋戒、禮數具備),後句才會發生(獻上璧玉)。
回到原文,「師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即是說師德感嘆了一聲「豺狼真懂事」,「_ _」吃了那些肉。前句中「感嘆」此一行為,難道是吃肉的必要條件嗎?抑或只是接續發生呢?如此,答案已呼之欲出。
【3】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3分)
大解事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
抓緊名詞 再拆解句子
考問譯句,是因為有些句意是由字詞的排列組合帶出,正如此句,其實是謂語前置的主謂句,句式如同「真棒呀你」。
(1)先抓緊名詞「豺」
遇上陌生的句子,同學宜先抓緊名詞作骨架。從前文可知,「豺」是咬殺羊的動物,為名詞。
(2)拆解剩餘部分「大解事」
「大」是修飾語,所修飾的「解事」是什麼意思?先補字,「解體事物」?「了解事情」?似乎後者較為恰切。
而解讀文言文,除了補字,還可以換字。「了解」,也可說是「懂」。「解事」或者比較陌生,但「懂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了。如此,答案已呼之欲出。
【4】文中,婁師德為何大叱廚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犯錯誤
很多同學答長題目只照抄問題前後的關鍵字詞,卻沒有回應題目。這一題若由一般學生回答,大概會收到以下答案:
因為豺狼不吃魚,所以師德罵廚人蠢。
但這個答案是不完整的,廚人掌廚,不熟悉物種生態,又有何奇怪?為何要捱罵?
依據文意,補充了前後句的關係後,答案就變成這樣:
因為豺狼不吃魚,所以盤中鱠魚來歷不明。師德不能吃非自然死亡的動物,所以罵廚人蠢。
這樣的答案顯得較完足,但仍有未通之處。為何「不能吃非自然死亡的動物」?這牽涉到前文武則天禁止屠殺之事、師德作為御史大夫的身分。而為何廚人的表現是「智短」?為何與智力相關?因為師德深知這只是藉口,能合理解釋肉食來歷,師德就能隻眼睜、隻眼閉,大快朵頤。但藉口錯漏百出,則無法自欺、遑論欺人,師德只能停箸,嗔廚人不懂變通。只要再補充這兩個部分,答案就顯得完足。
文:林蔚耀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畢業後於大型補習社任職,監修教材。前任《藝文青》雜誌副總編輯,現職中學中文教師)
圖•shibanuk@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