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看文化.芭比:兩極中尋中庸之道
【明報專訊】由美國玩具公司美泰(Mattel)1959年推出的芭比娃娃(Barbie),是知名的兒童玩具。以電影《Barbie芭比》女主角瑪歌羅比(Margot Robbie)扮演的「經典芭比」為例,她是一個擁有金色長髮、穿各式時尚服裝及潮流配件的塑膠娃娃。芭比娃娃大受歡迎,其外貌和風格漸變多樣,並且有各種不同的職業和角色,如總統、模特兒、醫生、教師及運動員等,在電影《Barbie芭比》中,各芭比娃娃生活的地方,幻化成理想世界芭比樂園。
文:中學副校長洪昭隆 圖:劇照
芭比娃娃能拍成真人版,首先因此玩具已有強大的市場支持。芭比娃娃歷史悠久,並持續創新和改進,是不少人尤其是女生童年時光的一部分。芭比的造型、服裝和配件多樣,孩子可按喜好和創意替芭比打扮,芭比娃娃玩法既自由又能展現孩子的個性,甚受歡迎。
認真探討女性主義與父權
當玩具轉變成電影,當然不能純粹描述芭比的世界有多美好或者硬銷童年回憶就完事。芭比電影一開首便向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電影《2001太空漫遊》致敬,展現芭比橫空出世的偉大形象。電影中芭比雖然生活在歡愉的粉紅色世界,但故事亦認真積極地探討女權與父權、集體與自我、多元性別認同、現實與虛擬的認知差異。
電影中最突顯的議題是女權與父權的討論,由女性主導的芭比樂園,每天所有芭比一起過荂u完美」的生活,女性在樂園中擁有絕大的權力,肯恩(Ken)們只是陪襯。娃娃們每天的生活是快樂地唱歌跳舞,但女主角經典芭比某天發現自己的性格忽然變得負面。為尋找真相,她與肯恩到現實世界,展開冒險旅程。
電影的主要衝突點,出現在肯恩於現實世界中了解到美泰公司(即是玩具原創者)的行政總裁及團隊是全男班,男性掌握絕對的權力。肯恩了解到此運作方式後,回到樂園便以史泰龍、《正義聯盟》等著名男性電影形象做參考,對一眾芭比洗腦,建立另一個極端的父權制度,女主角回到樂園後,則極力希望恢復原來的生活。
電影所涉及的女性主義與父權的角力,是恆常的討論議題。一方面女性主義強調,男女在社會各面向都不平等,提倡必須改變不平等的現G。與此同時,近年社交網絡批判傳統家庭觀念中對女性的壓迫呼聲漸高,使部分男性感到被冒犯,批評女權主義者將一切傳統與女權掛u,兩性撕裂對立。我們可看到凡事走到兩極的禍害,無論是芭比樂園,或是肯恩王國,本質都是對另一個性別的不尊重。
最重要的是忠於自己
留下電影結局給未觀影的同學繼續想像。本文希望大家也留意一下電影中的小角色:艾倫(Allan)。電影中有很多的芭比及肯恩,卻只有一個艾倫。艾倫的思維方式、性格和觀點,對電影傳達的資訊至關重要。例如當肯恩們試圖改變芭比樂園,艾倫對變化感到非常不安,甚至和芭比試圖離開。艾倫雖然是肯恩的伙伴,但他持續成長,維持自我判斷力。電影在此也告訴大家「忠於自己而非別人」的重要。
(主要學習重點:資訊素養的內涵與正面價值觀的關係)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