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六成18至30歲求助者 中至重度焦慮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影響港人精神健康。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表示,求助升兩倍,使用精神健康網上平台使用者增六成。機構向3749名尋求精神健康服務者發網上評估問卷,發現18歲至30歲為高危群組,近六成呈中度至極嚴重焦慮;整體近半受訪者呈中度至極嚴重抑鬱及壓力。
精神健康平台使用者
今年首季增逾66%
香港教育大學及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進行一項精神健康研究,研究團隊分析愛羣社會服務處網上平台去年9月至今年3月使用狀况,今年首3個月平台使用者較去年增逾66%。參加工作坊及小組的參加人次升幅亦近3倍,機構接到的求助升幅達兩倍。研究團隊同期亦以網上問卷訪問尋求服務的3749人,以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發的《情緒自評量表》評估市民的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分數愈高表示徵狀愈強。
教大心理學系系主任陳家承表示,該批求助者中以評分計,精神健康出現輕度至中度問題,抑鬱及壓力水平均屬輕度,而焦慮則較嚴重,屬中度水平;當中18至30歲屬高危群組,394名受訪者當中,有58%受訪者呈中度至極嚴重焦慮、47%呈中度至極嚴重抑鬱、49%呈中度至極嚴重壓力(見表)。
研究團隊又稱,受情緒困擾者更易被疫情影響。機構900多個持續服務個案當中,有165個案在第五波期間再病發,佔全年整體個案17%,原因最多因生活壓力,其次因與同住人關係變差,第三擔心染疫。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總監盤鳳愛稱,18至30歲青年在疫情期間,大部分人與家人擠在狹小空間,摩擦增加。盤鳳愛稱,最嚴重的個案會與父母爭執、打架,甚至自殘,需醫療支援。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疫情最嚴重時,市民因怕染疫而不到醫院求醫,延遲向精神科求助。他建議將精神健康納入防疫及康復方案,亦盼當局就疫情如何影響精神健康深入調查。
(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