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輔導救活崩潰學生 港大學者盼成公院恆常服務
【明報專訊】「休息又對蚢q子產品,上課又對蚢q子產品,沒其他事可做。」大學生Amy因網課長留家,父母又天天吵架,情緒陷崩潰邊緣。她曾想向學校輔導中心求助,惟輪候時間長,於是參加網上精神諮詢服務接受輔導。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說,疫情為港人累積壓力且難面見輔導,期望網上輔導成公營恆常服務。
該學系2020年11月成立的網上精神諮詢服務先導計劃迎風計劃,透過網站及社交媒體接收疑有情緒困擾求助,並接受轉介,至今協助1600個案。在1332個案中,28%壓力來源為學業,19%為工作問題;約24%有焦慮徵狀,23%有抑鬱徵狀。935名受訪者中,約76%未曾向精神科求診。
私院貴公院久 疫下難面見輔導
陳友凱2019年起進行社區調查,2859名15至24歲受訪青年中,15%超出精神疾病國際指標K6中的嚴重水平,具潛在精神疾病。他表示,私家精神科醫生收費高,公營輪候長,疫下難面見心理輔導,病者難求助。迎風網上支援社區內精神困擾者,原本58%參加者具嚴重精神困擾,3個月後跟進已減至30.8%,他希望政府參考計劃,使網上輔導能成公營醫療恆常服務。
疫情下20歲大學生Amy需上網課,「休息又對蚢q子產品,上課又對蚢q子產品,感覺沒其他事可做,stuck in a rut(一成不變)。」父母天天吵架,令她傷心煩躁,壓力大得接近崩潰,連站起來做運動亦感無力。她原想找學校輔導服務,惟輪候太長,後找到迎風計劃,每周獲輔導,並有管理壓力工作坊,一個月後情緒改善,「原來有人傾訴已經很好」。
抑鬱者受鼓勵 終願求診
33歲抑鬱症患者Mango有失眠問題但未求診,靠服安眠藥及見心理輔導,惟疫下面見輔導暫停,「安眠藥愈吃愈多,成日喊,出門口就喊」。她在社交媒體發現迎風計劃,專家建議求診,令她憂慮,「咁我係咪有病?係咪要拎白卡(殘疾人士登記證)?」在專家解釋、輔導及鼓勵下,她鼓起勇氣求診,情緒漸穩定。
港大精神醫學系臨H教授黃德興說,社交距離措施拉開人與人的距離,如學生不能見同學和老師,對成長期有極大影響,產生寂寞和憂慮,易得抑鬱症;年長者憂慮失業,亦未必習慣與人傾訴。
(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