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中文:港鐵書法
【明報專訊】■新聞事件
退休建築師續為港鐵站題字
港鐵月台牆身以書法大字書寫的站名為港人熟悉,這些墨寶不但伴隨乘客候車20多年,近年更吸引各地旅客慕名「打卡」。這些書法均出自港鐵退休建築師、書法家區傑棠之手,2006年已移居加拿大的他視於港鐵站題字為己任,新投入服務的屯馬線土瓜灣站和宋皇臺站,便是其墨寶的最新「展覽館」。
區傑棠移民前受訪曾被問及日後新線車站仍會不會題字,他笑言可透過電郵把書法傳送回港。這次的「土瓜灣」和「宋皇臺」正是以此方式呈現於乘客眼前。驟看兩站名的書法風格跟其他站無大分別,但區傑棠透露,今次處理手法跟過往有很大差異,以港島線為例,題字書體為楷書,於唐代盛行,今次則採宋代流行的行書。他又說,港島線各站墨寶形態不同,是為了在地鐵(港鐵前身)落成初期加添識別各站的大標記,讓乘客「記得落車」;而宋皇臺一帶發掘了大規模宋代古蹟,在此歷史背景下配合當時最流行且較嚴肅的書體,可深化這區的歷史感。
區傑棠稱,行書在眾多書體中最難學好,縱使較能表達書法家的性情,卻「不能騙人」。他為求完美,早於2013年開始練寫兩站之名,其中筆畫密集的「宋皇臺」頗難書寫, 「對我來說寫到個『宋』字跟『皇臺』的空間、重量有對比才算及格,結果寫了無數次才成功」。
資料來源:
〈書法家區傑棠續為站名題字 宋皇臺專用宋代行書〉,《明報》,2021.06.21
■知多點
3分鐘看懂漢字演化
漢字的歷史可從甲骨文算起,而更早的雛形則可追溯至刻畫於陶器的文字或符號(陶文)。漢字從陶文、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篆體、隸書、楷書,漸次發展成我們現今用的中文字。
戰國時期,齊、楚、燕、秦、韓、趙、魏七國分立,文字分成5系,韓趙魏出於晉而屬同系,其餘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派系。各系語言異聲,文字異形,就如雞同鴨講。秦攻滅六國後,廢除六國文字,命臣創立小篆。後因小篆筆畫複雜,難於書寫和鐫刻,漸演變出隸書,線條變得平直,字形亦變成有棱角,文字漸以隸書為主,只在正式場合才會用小篆。及至東漢後期隸書演化成熟,形成「蠶頭雁尾」特色。魏晉時期,隸書又漸漸演變成楷書,唐代楷書徹底完備,延用至今,老是出現在熒幕書本的標楷體便是其變體。
蠶頭雁尾、雁不雙飛
隸書有兩大特徵——蠶頭雁尾、雁不雙飛。在橫畫中,起頭較圓,稱為「蠶頭」;而在末尾部分,頓筆後微微向上提起出鋒,形如「雁尾」。加上每個字之中,儘管很多橫筆,只有一橫可以取雁尾,餘下的橫筆不能尖茼洹嚏C
土字多了「せ」?
土瓜灣站月台牆上的「土」字何解多了一點,不少人皆抱持疑問。現今同學作文寫上「?」固然會被老師當成錯字,但古代書法中「土」確可寫作「?」。清朝顧藹吉分析漢碑隸文的專著《隸辨》指出,漢代碑文往往分不清「士」和「土」二字,故在「土」加一點以區別(「土本無點,諸碑士或作土,故加點以別之」)。
一波三折
一波三折原是書聖王羲之教書法的其中一個秘訣,「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在書法中每寫一畫要轉換幾次筆鋒,曲折充滿層次變化,後來用作比喻事情曲折不順。
文:何雋彥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5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