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煮文化:月餅寄團圓
【明報專訊】有形食物 無形情意
月餅愈來愈早宣傳是不爭的事實,端午節今日完,第二日已經換上月餅廣告,處處提醒你三個月後就是中秋節。廣告推銷跟賺錢有關,要搶「地盤」,就要佔得先機。有傳媒朋友問,搶先機也不用這麼早,其實仔細一想就能明白,端午節過後,不論中西,最近可以慶祝的節日就要數到中秋節。中間有沒有其他節日?當然有,而且大家都會嚴謹看待,就是盂蘭節,俗稱鬼節。大家敬畏懼怕,說話留在心堙A不張揚自然不適合宣傳,也沒什麼可以大肆推銷。
中秋吃月餅,舉頭賞月亮,低頭嚐月餅,從古至今都是追求圓滿。明代《西湖遊覽志餘》說得清楚,「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相遺」即是互相饋贈,將個人的期許轉化成祝福,借物抒情,物輕情重。情意是無形的,食物是有形的,虛實夾雜,相輔相成,送的愜意,收的開心,真正做到佳節圓滿。
風乾囤積 遺下團圓
現代仍有送月餅的習俗,不過物質氾濫容易造成負擔,家中月餅堆積如山,心意收到了,胃口反而不夠大去消化。捐出食物是可取的做法,也是心意的延續,有些人笑稱月餅可以吃到新年,在防腐劑的作用下,其實未嘗不可以。古人同樣會有吃不盡的月餅,不過選擇用天然方法保留,明代《酌中志》就講到:「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風乾是一直沿用的食物保存方法,因為現代儲存的方法增加,風乾慢慢變成特定食物的製造方式,臘腸、臘鴨、臘肉,最後呈現出的是風味。古人風乾月餅,一來不想浪費,二來是要保留團圓的意思,等到一年將盡,家人聚集圍爐,再嘗風乾的月餅,月亮的意思寄放在中秋,遺下的就是團圓的意義。
綠豆月餅 古今推崇
現在的月餅不用風乾已經夠多味道,奶黃、抹茶、榴槤等口味都有捧場客,還有冰皮月餅,變成大眾購入、自製的款式。冰皮月餅多以綠豆為餡,後來加入「流心」和味道,冷藏後吃有種粉軟的口感。綠豆月餅並不是新事,清代《樊山續集》提到:「吳中王笠雲牧絳州,以菉豆沙制月餅,極美。其戚官臨汾典史,傳其法,罷官占籍平陽,賣餅自給。」「菉豆」即「綠豆」,王笠雲的月餅好吃得親戚學了,辭官賣餅就能養活自己,可惜食譜沒有再傳,或者傳了沒有記載,說不定可能是冰皮月餅綠豆餡的始祖。
■作者簡介
蕭欣浩(「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5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