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本地海產曾驗出含有毒性有機錫化合物「三苯基錫」(TPT),港大研究發現,中華白海豚及江豚體內亦含高濃度TPT,當中江豚幼體的TPT最高濃度較2003年本港採集的江豚樣本高出約10倍,意味本港TPT污染情G正惡化,研究亦發現TPT會隨海洋食物鏈倍增,高濃度TPT會影響哺乳類動物的免疫、神經和生殖系統,可能對食用海產的人類構成健康風險,促請政府加強執法,在源頭堵截TPT流入海洋。環保署昨晚至截稿前未回覆。 高濃度TPT損哺乳類免疫生殖 港大與廈門大學和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的研究團隊,於2015至17年間,化驗本港擱淺的白海豚及江豚樣本,結果發現白海豚與江豚肌肉的TPT濃度分別為平均每克1893納克及1477納克,較目前世上已知最高TPT濃度的海洋哺乳動物偽虎鯨每克649納克要高;成年中華白海豚體內檢測到的最高TPT濃度,高達3476納克,較該偽虎鯨高出約4.3倍。 海洋食物鏈累積 毒素傳下代 研究又發現,江豚幼體最高檢測到3455納克TPT,較2003年採集的江豚樣本驗出310納克高出約10倍,證實TPT可通過海洋食物鏈累積。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梁美儀表示,「大魚食細魚,細魚將毒素傳給大魚並累積在體內,大魚又將毒素傳給下一代,所以江豚一出世,體內已含有高濃度TPT」,擔心長遠會影響族群的存活。 促加強執法 籲勿吃大型魚 梁美儀指出,有機錫化合物屬高毒性的生物抑制劑,極微量已足影響海洋生物生長甚至死亡,過去廣泛應用於船底漆,可避免貝類海產依附船底或漁網,本港雖已立法禁止遠洋船使用,但研究發現白海豚和江豚體內TPT濃度甚高,反映不斷有TPT進入海洋,認為應加強執法,在源頭堵截。 事實上,食安中心去年化驗40多種魚類及甲殼類動物,發現六成樣本含有一種有機錫化合物。梁美儀稱,若想減低TPT的健康風險,應避免及減少食用兩斤或以上的大型魚類以及底棲魚類如牛鰍和鰨沙魚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