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約3個月間擴散至逾110個國家及地區(見圖),歐美確診個案近日不斷攀升,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三更向歐洲神根地區國家封關。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三(11日)首度把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但總幹事譚德塞強調這不會改變世衛正採取的行動或各國應做的事。雖然今次宣布不具法律意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表示,世衛相對遲了宣布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及大流行,可能影響貧窮地區防控疫情。巴西衛生部長斥世衛的宣布來得太慢,影響該國抗疫方針。
譚德塞:「遏疫改為減輕影響」想法錯誤
世衛稱目前全球有逾12萬宗確診病例,涉及118個國家或地區,中國境外病例接近兩周前的13倍。衛生專家普遍認為,疫情演變成大流行即意味遏制病毒蔓延無效,各國應將目標改為減低影響,如讓醫院準備好接收大批患者或儲備物資等。惟譚德塞昨表示,將疫情稱為大流行是希望各國加倍努力控制疫情,又形容這是「可以控制的大流行」。他說「各國應從遏制疫情改為減輕影響」這個想法錯誤而危險,又批評有國家沒以足夠的政治承諾應對今次威脅。
美國喬治城大學公共衛生法律教授戈斯坦(Lawrence O. Gostin)上月底向本報指出,2005年的《國際衛生條例》賦予世衛權力頒布「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但它沒權力「宣布」疫症為大流行,故此舉實際上無法律意義。
世衛周三亦謂不會改變其對病毒風險的評估,其緊急項目負責人瑞安(Michael Ryan)稱,今次宣布旨在「激勵全球抗疫」。美國、澳洲及歐盟等早於上月底已開始制定措施應對大流行。
巴西批太慢 影響抗疫方針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表示,領袖應高瞻遠矚,但世衛相對遲了宣布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及大流行,這會被視為不符公眾期望,亦可能影響貧窮地區防控疫情。在有52宗確診個案的巴西,衛生部長曼代塔(Luiz Henrique Mandetta)斥世衛的宣布來得太慢,影響該國抗疫方針,又稱若世衛更早呼籲,全球病例或會更少。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稱,新型冠狀病毒數周前已跨洲、跨國傳播,已符「全球大流行」定義。被問到世衛前日才正式宣布是否太遲,他未有正面回應,稱世衛做這決定是要經過非常審慎考慮,亦要避免公眾恐慌,正式宣布大流行是為了警告所有國家必須認真看待疫情。
世衛2009年宣布豬流感屬大流行,但最終因疫情輕微而被批反應過度,造成恐慌。譚德塞指出,此前從未有冠狀病毒引發的大流行。有專家提醒大流行是指疫情在地理上廣泛傳播,不代表傳染病本身的嚴重程度。
明報記者
(抗疫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