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溫哥華中華會館理事長姚崇英(圖)以「摒棄『恐中心態』 ,重建香港和諧社會」為題撰文,就香港最近所發生的事作出評論。
姚崇英表示,香港自今年六月以來的大型動亂,愈演愈烈,不單造成社會嚴重撕裂,更癱瘓民生活動,令香港多方面受到嚴重影響。受到不同勢力支持的激進示威者,以無所不用其極和不顧後果的手法,在香港每一個角落,重複製造更多及更嚴重的破壞,更聲稱不惜「檻炒」(同歸於盡),令人不寒而慄。他指這種不文明及不道德的暴力行為,必須立即徹底制止,否則香港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姚崇英在香港長大及受教育,雖然移居加國,但一直與香港憂戚與共,明瞭港人在近40年來心態的改變,對於香港現狀深感痛心,更希望可以盡快平息動亂,令市民重過平靜和諧的生活。不過,事必有因,今次風波究竟如何引起,又如何可以化解?他認為不妨回顧香港近數十年的歴史,可能得到答案。
他指,上世紀60年代,香港人口激增,大部分人是由中國內地遷移到港,部分是逃避政權更替。而中學所教的中國歴史,也不含當代史,以致在香港出生的一代,對當代中國發生的事所知極其有限。及至1989年的六四事件發生,香港人以至海外華人都是透過電視看到示威的學生遭軍隊武力鎮壓,因而形成的「恐中心態」維持多年。
他認為現時很多香港的中新代,仍懷有六四遺留下來的「恐中心態」,對中國也缺乏認同和感情。這些人投身不同行業:教師、公務員、商界等,他們也影響到年輕的一代包括中學生和大學生。在他們影響下,有年輕一代將「恐中心態」放大,視中國為「邪惡力量」,更質疑中國對香港不懷好意」,於是產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種似是而非的口號。
姚崇英表示,示威者口口聲聲說要「光復香港」,就要思考一下何謂「光復香港」?為何「光復香港」的同時,又處處破壞香港人多年來辛苦建成的聲譽和公眾設施?他們將與香港「同歸於盡」的做法,視為所謂的「民主」,不顧別人是否接受而硬加於其他人身上,這又是否民主的做法?
姚崇英呼籲示威者不妨先冷靜下來,仔細思量一下香港回歸前後有何轉變,香港在回歸後得到什麼或失去了什麼,究竟有什麼需要光復?他表示,回歸後,香港人的一切權利沒有改變,就算是基本法23條,由於部分市民提出反對,香港特區政府也將之收回;至於引起今次事件的《逃犯條例》修訂,也在反對聲之中被撤回,顯示政府是聽從民意,不會硬推香港人不願意的政策或法例,香港人應該放心。
姚崇英希望其他有識之士提出更好的意見,好讓香港早日解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