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輕人社會歷練比成人少,臨H心理學家張傳義說,年輕人面對長時間社會運動所帶來的創傷及壓力時,抗壓程度比成年人差。他曾遇過一個年輕個案,原不知為何要生而為人,反而認為反修例運動給予了他生存意義。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說,儘管當下年輕人較早熟,但他們在思想、性格、世界觀等未成形,若在社會亂狀下不懂自處,或覺得世界不安全,家人又不理解自己,或會令他們更悲觀絕望。 張傳義解釋,處於青春期的年輕人情緒穩定度較差,抗壓力也較低,加上年輕人經歷起跌時,相較成年人未必有足夠經驗去處理和克服,且年輕人相對有更長日子要活,故對將來更多一分焦慮,面對社會現G時打擊更大。 促政府回應年輕人情緒訴求 張說曾遇過一名病人,對方一直不知自己為何要努力讀書,為何捱得那麼辛苦,工資卻比地盤工人低,有感被社會騙了而感悲觀絕望;但他對張說,反修例運動給了他人生意義。張提醒年輕示威者願意「走到前線」,都是因為愛香港,呼籲政府除了回應示威訴求,也應回應年輕人情緒上的訴求。 籲父母別趕政見不同子女出門 張和麥都建議年輕人應多留意情緒,多找朋友傾訴。張補充,父母不應因為政見不同而趕子女出門;學校方面應教同學理性分析事件。 食物及衛生局回覆稱,留意到過去幾個月的社會事件令港人精神健康狀G惡化。局方正與專業團體和非政府組織合作,為有需要者提供協助。 (反修例風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