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89年學運以鎮壓清場,清場前一周,香港演藝界曾舉行「民主歌聲獻中華」,藝人、歌手一呼百應。時至今日,六四或政治議題已成為演藝文化界的忌諱。在這「搵食」年代,有人對事件沉默,甚或「覺今是而昨非」,但亦有一批文化界中人選擇記住,默默承傳。畫家黃仁逵說:「人家『搵食大過天』,我不強求,我只希望自己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明報記者 李以莊 陳嘉詠
1989年5月30日、北京戒嚴第十一天,一尊由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及其他院校同學耗時3日3夜製成的民主女神像,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奉獻予絕食學生及民眾。6月4日,軍隊開進廣場,雕像在鏡頭下被推倒,支離破碎,象徵學運以武力方式結束,震撼了全球關注者。
天安門女神像被 港藝術家重製
前仆,有後繼。香港有藝術家被觸動,同年6月發起重塑雕像行動。「當時覺得,在北京的女神像,只存數天便被推倒,好可惜。」畫家黃仁逵,當年是負責聯繫雕塑家的藝術工作者之一,他憶述當時尋找伙伴,一呼百應:「很多藝術工作者、學生願意幫忙……倒一個,重塑一個,其實很『阿Q』,但這是我們唯一可做之事。」
藝術家總有自己看法,黃仁逵憶述,當時大家情緒激動,但皆願意放下主見, 要分組、把民主女神像分為4件散件製作,往後才拼湊為一:「真正做雕塑的人,希望作品長存,但這項目,大家一開始就知道,民主女神像會是『流離浪蕩』的。」當時創作人考慮到,已確定回歸中國的香港,雕塑無法在公共空間長期展示,亦無法被私人空間收納,「往後的經歷應驗了當初設想」。
有人拍攝參與者「舉止很新華社」
學生退出 「我選擇了繼續」
重塑工作獲一個在藝術學院任教的教師幫忙,得以在學院後台進行工序。然而,黃仁逵說,其後學院施壓:「學院開始怕,要我們收工,當然不是明確地說。」還有自稱學生家長的人突如其來,邀請參與者逐一拍照:「他的戲好差,」本為電影美術指導的黃仁逵形容:「行為舉止很『新華社』。」雖無法證實其人身分,但已造成恐慌,有學生怕得退出項目,「我自己也恐懼」。黃仁逵說:「恐懼可以令你離開,亦可以迫使你做其他事,我選擇了繼續,事情總得要完成。」
港版「沒有俄式斧鑿 寬祥點」
近兩星期後,重塑完成,但女神像與原作有出入:「北京學生及教師的雕塑訓練是俄式的,北京的女神像無論造型、線條、斧鑿痕[都不由自主是俄式的。」黃仁逵說,香港雕塑家塑造的女神像,「沒有俄羅斯式刀劈斧鑿的感覺,面容寬祥點,較少英氣、較少『戰鬥格』」,卻是自然而然,「雕塑家們不是刻意的……有人說港人是『溫室長大的花』,我們不自知,卻反映在作品」。及後,雕塑在維園展出,陪同港人悼念北京的死難者,而其下場,則與原作相同。
展出後港大接收 拆校舍一同珣
雕塑展出後,因體積龐大,收納成為問題,港大校方表示願意接收,「後來才知,這是一個巧妙的安排,政治上開脫的、玄妙的技術」,黃仁逵說,港大將雕像置於一個即將拆卸的校舍,至大約1991、92年,雕塑隨校舍一同被拆牷A「知道時已被珣慾F,生氣也來不及」。
事隔30年,黃仁逵說,每年六四晚會,自己「沒有一年缺席」,默默到場坐下,點根蠟燭,「口號也不叫,不會唱歌,單純悼念事件」。當年演藝界中人有的變沉默,更有改弦易轍,「轉變不是官方逼你的,是你自己作決定」。黃仁逵說:「你搵食大過天,我不介意你搵食,我只不過不希望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