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南豐紗廠內開滿新式商店,同時保留不少昔日的工廠痕[。導賞員李凱怡(Wendy,圖a左)和鄒曉齡(Miki,圖a右)帶領智叻星周樂嬈和參加者認識紗廠的前世今生,你也來跟茈L們的腳步走吧!
■第一站:集合處
荃灣有水有地
吸引商人設廠
導賞正式開始,Wendy首先在集合處簡單介紹荃灣和香港的紡織業歷史。荃灣以前叫淺灣,很少人聚居;1940年代國共內戰引致政局不穩,內地企業家把紡織技術、機器和資金都帶來香港。他們發現荃灣有大片空地,又有河水,Wendy指出,「水源是開廠的重要條件之一」,於是吸引大批紡紗公司在此地設廠,荃灣人口因而大增。聽罷歷史,樂嬈笑說這些對她來說都年代久遠了。(圖b)
■第二站:天台
「逃脫密室」 上天台休憩
紗廠公園種植了不少樹木,很多訪客都在休息和拍照呢!Wendy說公園以前是紗廠的天台,從前只有混凝土,沒有植物,但同樣是休憩空間。
今天的紗廠外牆由落地大玻璃製造,內堨線充足(圖c);活化前則密不透風,牆上只有數扇狹小的窗戶(圖d)。
Wendy解釋:「紗廠的工作是把棉花製成棉線,風一吹,室內的棉絮就會四處飛揚,工人下班時會落得滿頭白髮,所以工廠不能安裝太大的窗戶。」
■第三站:樓梯及其他設施
樓梯「養眼」 太平桶變裝飾
昔日紗廠沒有電梯,工人上落廠房需要行樓梯。Miki說樓梯通道使用綠色拼湊白色,除了因顏色選項不多,還有可能是為不見天日的工人虓Q,因為綠色較養眼。樂嬈在梯間走動,可會感到自己正置身於50年代?(圖e)
火災可說是紗廠安全的頭號敵人,所以到處都有「禁止吸煙」的字眼,而且到處都放置了裝沙的「太平桶」,以便及時撲滅火種。現時「太平桶」已化身指示牌的裝飾品,Wendy說將來還可能用來擺放宣傳單張。(圖f)
■知多點
「跡織繪」仿百家布
紗廠公園內有一幅「跡織繪」,加入了「百家布」元素。百家布由不同花紋的布料拼湊而成,源自中國民間習俗。據說初生嬰兒的父母要到各家各戶拜訪以蒐集布料,然後為孩子縫製一件帶有不同家庭祝福的「百家衣」,以保孩子平安長大。(圖g)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