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冬下大雪時,人們最容易因誤踏積雪或黑冰而滑倒。當一個人站立或走路時突然失去平衡往前或往後跌倒時,便會下意識地伸手按住地面(圖1)。
跌倒的力量由於超越前臂骨所能負賀,容易造成前臂近腕骨處骨折。醫學上專稱為橈骨遠端骨折(Colles Fracture)(圖2)。
橈骨遠端骨折是一種在嚴冬時最常見受傷之一。有統計發現被送到醫院急症室接受治療的骨折患者當中,有接近兩成罹患此種骨折,而每名北美洲居民在一生中有一成半機會患上此症。
這種骨折亦會隨着年齡漸長而增加風險,原因是中老年人較多患有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所以意外跌倒時較容易骨折。
由於骨密度較低,女性患者普偏地多於男性患者。筆者以前在本欄曾撰寫過前護身倒地法及後護身倒地法,便是針對防範手腕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
此外,之前亦曾撰寫過有關冬天穿著防滑鞋、暖帽及保暖手套等亦是針對這種潛在風險。
手腕骨折較輕患者的徵狀為前臂近手腕處出現腫痛及瘀傷,較嚴重患者的前臂接近手腕背面則會由於斷骨移位而向外隆起。
急症室醫生會透過X光檢查骨折的嚴重情度,根據Frykman Classification方法分類,並將骨折復位及以石膏固定(圖3)。
如骨折部分嚴重移位或粉碎性骨折,便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骨折。
患者通常於使用石膏及固定器6至8周後,拆除石膏的骨折部分開始穩定癒合時,便接受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醫生的推薦信、X光報告、患者身體狀況,以及手腕的活動能力,設計適合患者的療程。
通常療程會隨着患者的徵狀改善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期(約1至7周)、中期(約7至10周)及後期(約10至16周)。
療程主要令受傷手腕回復活動能力及力量、減低運用手腕時的痛楚、消腫及增強握力等。物理治療師可透過使用不同類形的治療儀器、配合手力拉伸等方法(圖4)達到上述療效。
其實大部分手腕骨折患者如有獲得適當治療均能完全康復。患者的手腕及手掌在康復後應能回復原有活動能力、靈活性及力量。
如未能完全回復者,問題很可能出於患者本身和物理治療師之間未能完全配合治療。所以適時推進療程於手腕骨折患者的康復進程中起了最關鍵的作用。
圖文:傅卓明物理治療師 電子郵件:mingcfu@hotmail.com
----------------
健康睡眠 健康成長
你家的孩子晚上都幾點就寢?是否夜已深了,卻還在寫功課、看電視或玩遊戲呢?不久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孩子若總是「睏未飽」,對他們往後的身心發展不利,值得家長關注。
第一項研究針對50名年齡介於7至11歲的孩子進行暫時性的限制睡眠實驗。結果發現,睡眠不足除會使孩子產生較多的負面情緒外,也易變得凡事消極以對。比方說,當受試者連續兩個晚上沒睡飽,即使接觸的是以往喜愛的事物,反應卻異常冷淡,完全喪失興趣,事後詢問相關的正向經驗,也普遍都記不起來。
研究者表示,睡眠和大腦當中負責情緒調節的機制關係密切,對孩童的心理發展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若從小就未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弄到早上常賴牀或日間感到睏倦,長期經歷睡眠不足,恐怕會提高成年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
第二項研究針對977名平均年齡4.5歲的幼童進行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他們平時上牀時間和進入青少年階段的體重之間有無關聯。
首先,所有人的母親需接受問卷訪談,內容除基本資料外,也要告知孩子周一至周五夜間大約幾點上牀睡覺。接着,依照就寢的平均時間被分為「晚上8點或更早」、「8點至9點」與「9點以後」等三組。等到這些孩子大約15歲時,研究人員測量他們的體重,並分析上述三組在體重分布上的差異。結果發現,「晚上8點或更早」組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比較不會發胖,而「9點以後」組長大後肥胖的機率為「晚上8點或更早」組的兩倍。
研究者表示,肥胖會帶來糖尿病、心臟病等健康的問題,要預防青少年肥胖,除了飲食需有所節制外,從小能否建立規律作息時間也很重要。
最好每天讓孩子早點上牀睡覺,就算當下無法馬上入眠,但最起碼能確保睡眠充足。
文﹕何偉文SimonHo(RRT註冊氣管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