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初步估算,新界有約1300公頃的「棕地」,佔香港土地面積約1%。這將是香港土地供應的重要來源之一,除停車場、修車場外,很多棕地正用作港口後勤、物流、環保工業等業務,具有經濟及創造就業價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報告中亦寄語政府要妥善準備重置現使用者;政府聘顧問研究以多層樓宇容納棕地作業的研究短期內將完成,年內公布棕地政策。本報將以系列報道棕地上的部分經濟作業。
落戶粉嶺古洞北的廚餘處理商綠色環保廚餘回收有限公司,曾經三度搬遷,短期內亦會因政府將啟動收地要再遷走。「政府20多億建小蠔灣,每日處理200噸廚餘,我(從政府)2元都沒收過,每日處理10噸」,廚餘廠負責人呂建基說,經營10年,至去年才收支平衡,現憂心無地營運,「不是向你要金要銀要補貼,只是希望在更改土地用途上,審批快少少」。
明報記者 李以莊
呂建基任董事長的廚餘回收公司,位於古洞河上鄉偏僻一隅,方圓一公里無民居,從全港各地收集來的一桶桶殘羹剩菜,令廠房充斥酸餿氣味。本是垃圾車司機的呂建基,10年前開設廚餘廠,先在錦田覓地經營,後因氣味問題被投訴遷走,後到錦田、新田設廠亦同一下場。直至2010年遷到現址,因四野無人,才得以營運至今。
10年從未申請基金或補貼
但土地規劃卻成問題,呂建基租得的2.5萬方呎土地本為綠化地帶,不可作工業用途,他向城規會申請改劃用途,耗時約一年獲批申請的三分一土地作「可循環再生物料」用途,他斥資1000萬元平整土地、研發及購置機器,營運7年未有盈利,至去年接獲醫管局、大學、公立醫院及連鎖食肆訂單,替上述機構回收廚餘,再造成供給牲畜、魚類的飼料售予本地農戶,才開始收支平衡。呂建基說,廠房每月回收及處理約250噸廚餘,生產50至60噸製成品,從未向政府申請基金或補貼,「政府20多億建小蠔灣每日處理200噸廚餘,我(從政府)2元都沒收過,每日處理10噸」。發展局上月公布東北發展計劃,預計下半年展開古洞北和粉嶺北收地及清拆工作,呂建基的廠房正處第一期收地範圍邊陲,「已獲告知3、4年後,會收到這堙v。雖然現時政府於屯門環保園有廠房出租,但業界指入園門檻高,中小企難以承租(見另稿)。
憂審批緩慢致客戶流失
呂建基現時正物色附近土地,惟大多屬農地,擔心搬遷後一至兩年亦未能完成改劃土地用途審批,致工廠停產、客戶流失,「重新購置機械、搬遷等也要成本,我不要政府補償、也毋須覓地安置,不是向你要金要銀要補貼,只是希望在更改土地用途上,審批快少少」。對於政府收回棕地用於發展公營房屋,呂建基並無異議︰「樓是要蓋的、市民也要有屋住」,惟盼社會重視棕地上的環保作業,「我們小小的一幅地處理廚餘,每日為堆填區減輕負擔,其實也是替公眾節省土地」。
業界冀多宣傳爭取社會支持
另一家廚餘處理商、九龍環境處理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旭進現時以「朋友價」月租每方呎1.5元租用流浮山8000方呎棕地作廠房,「我們這一行是愈搬愈僻」,從前亦在新界尋找棕地,卻因村民反對而不果,「即使我們的提出租金比車場、回收場高一半,村長亦因村民不同意而不租地予我們」。他期望政府多宣揚廚餘回收對香港的貢獻,爭取社會支持,令行業不致成為厭惡性工業。
(棕地作業系列之一)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