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志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據澎湃新聞統計,2018年度上海牽頭完成了29項成果,是2015年授獎數量大幅縮減以來最多的一年,另參與合作了18項。兩項合計47項,佔到了全國獲獎總數的16.5%。其中,上海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方面表現突出,共獲37項(其中牽頭完成23項),佔該獎項總數的21.4%。2018國家科學技術獎上海牽頭完成29項,臨H醫學表現強勢。
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內科、外科組共有12個項目獲獎,上海牽頭完成6項,另參與合作完成4項,這些成果造福了萬千患者。例如,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團隊首次證明了中國人群中低膳食纖維是大腸腫瘤發生的高危因素,首先提出了「胃齡」概念,該團隊於胃腸癌領域的一系列臨H研究成果,在全國超過60家三甲醫院得到應用,數以萬計患者受益。瑞金醫院趙維S教授團隊則歷時16年研究,在淋巴瘤發病機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並在臨H實踐中實現突破性效果,超過萬例患者從中獲益。
另外,第二軍醫大學及附屬醫院王林輝教授團隊歷時20 餘年,建立腎癌多元化微創手術新體系,實現腎癌手術從「巨創」向「微創」、「微微創」的轉變,腎癌手術總體微創率從10.5%提升到93.7%。
科普類獲獎佔全國2/3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普類共評出3個項目,而上海佔了2項,反映出其科普工作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獲獎的分別是上海科技館王小明教授團隊的「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以及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劉中民教授發起編寫的《圖說災難逃生自救叢書》。
「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聚焦中國特有、在進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瀕危物種,首創了以中國科學家為主導,科普、影視工作者合作創作科普影片的新模式,並首次在動物題材科普片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目前該系列紀錄片已實際拍攝完成了13部,在中央電視台、澳門有線電視台、美國探索頻道等播出。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劉中民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他發起並聯合國內十多位經驗豐富的災難醫學專家,編寫《圖說災難逃生自救叢書》。該叢書共15分冊,涵蓋地震、海嘯、火災、交通事故、泥石流等15種主要災難救援,是國內首部災難逃生避險科普漫畫叢書,為普及災難醫學教育提供了首個系統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