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台灣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柏金遜症,罹病人數在所有神經病變疾病僅次於失智症,最近台大醫院出現最年輕發病的病例僅有18歲,柏金遜症已非年長者的專利,門診患者約有2成年輕型柏金遜症,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 台灣約有4萬名柏金遜患者,病患人數逐年增加,但是實際了解疾病的人少之又少。台大醫院柏金遜症暨動作障礙中心的最新調查發現,逾9成民眾不清楚柏金遜症的初期症狀,大多對柏金遜症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抖」,導致多數患者確診已是中、晚期。 柏金遜症不只是「抖」,初期症狀分為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臉面無表情)等3種。其中,約有3成患者早期症狀為走路步態不穩、行動緩慢被人嫌,因此很多民眾輕忽這個問題而延誤就醫。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指出,若是柏金遜症延誤治療,恐會加速失去行動(失能)、表達能力的速度,增加合併失智與憂鬱症(失心)的「4失」風險。 主因是柏金遜症的腦部功能損傷不可逆,若未及早發現、治療,將會加快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也會造成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據統計,約2至3成患者罹病晚期會出現失智問題,更有43%病患會因疾病惡化而併發憂鬱症。 吳瑞美表示,在門診中常有患者認為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控制,只能坐等生命消逝,其實現在已有多種柏金遜症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延緩疾病惡化。吳瑞美說,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的柏金遜症患者都有機會以最好的方式與病共存。 每位柏金遜症患者都有一段發病過往,台大醫院柏金遜症暨動作障礙中心首次以手繪風插畫製作,以說故事的方式道出柏金遜症友的困擾,讓民眾了解柏金遜症,只要在youtube蒐尋「柏金遜症四篇章」即可,台大醫院官網近日內也能看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