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前段時間,小記跟大學同學飯聚,提起大家是彼此在大學認識的第一群朋友。畢業不久的我們,各奔前程,同學A正在讀研究生課程,繼續學者之路;同學B工餘兼讀碩士學位;同學C則在幾天前毅然「裸辭」。他們的成績都屬「學霸」級別,見識、思維、急才往往讓小記望塵莫及,有時混?其中,會莫名心虛。 我沒有同學A對學術的追求和淵博,亦不像同學B般有上進心,放假只想攤在H上而不會想繼續進修,更不具備同學C的果敢。我很早就接受了自己平庸的一面,可能是因從小學到中學,身邊聰明人實在太多,不少考進大學的「神科」。至於大學認識的同窗,更讓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因為我大部分時間無法加入他們的話題:學術圈生態、哲學悖論、從未聽過的獨立電影或樂團……而這場飯聚,當然也不例外,一整晚我幾近啞口無言,但聚會完結,同學C竟跟我說:「其實我都幾羨慕你,至少找到喜歡的工作,而且你文筆都不差,別看輕自己。」可能只是句安慰話,但出自眼中很出色的朋友口中,又似乎有點分量。 小記想說的是,每人身上都有微小的亮光,雖然不足以擺脫平庸,可也不應因而否定自我。「做人切忌太有自信」不無道理,我們當然要接受平庸的自己,但更應該接受平庸帶來的優點。就像在整頓飯都插不上話的我,後來也得到同學B的一句:「你真是個很好的聆聽者。」這聽上去……大概也算是讚賞吧。 文:韓祺疇 [明路—生涯規劃 第41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