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交所主席查史美倫,1991年加入香港證監會任副總監,剛好碰上內地大力發展股票市場。她與其他證監會同事一邊協助內地成立中國證監會,另一邊與香港聯交所負責人頻繁穿梭中港,籌備國企以H股形式來港上市。在1991至93年間,她曾在一年內有23個周末到內地工作,努力的成果是極速促成首批H股來港。數年後,她獲時任總理朱鎔基邀請到北京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推出多項措施改善內地股市的企業管治。
明報記者 高志堅 陳子凌
引進H股 不消兩年成事
上海及深圳設立證券交易所,是1990年底的事。原本在美國當執業律師的查史美倫在1991年回港,加入香港證監會。她說由於當時證監會內華人不多,甫上任她已擔起籌備H股來港上市的重任。查太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內地設立股市不久即打算安排H股來港上市。她記不起是利國偉還是李業廣,總之是當時的聯交所主席訪京回港後提出這項構思,配合內地的國企改革。「H股來港上市涉及修改上市規則,由開初證監會已打算一齊參與,因為若大家傾好了上市規則再等證監(會)審批,就要花時間。」她說。
「當時內地還沒有公司法及證券法,我們就要發H股的公司在章程中加入『必備條款』,填補這方面的空白。」結果青島啤酒在1993年7月成為第一家來港上市的H股。查太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把首家H股引進來,「除了我,還有當時在聯交所做理事的梁定邦,他是執業大律師,為了方便他,結果我們要周末飛去北京開會,我一年內就有23個周末要北上」。付出這麼多,但打通了這條路之後,過去25年有262家內地企業透過H股來港上市,招股集資累計1.84萬億元(見圖)。
叫C股「後一等」 叫O股「太似0」
原來「H股」這名稱的由來也有段古。查太說,起初內地當局認為已經有A股B股,不如到香港上市的叫C股。「我當然說C股不好,好像後一等。之後又有人說不如叫I股,代表International,但這跟個『1』字好似易混淆。有人說叫O股代表Overseas,就更加不行,因為太似數目字0。我就建議不如叫H股吧,代表香港。」
查太說當時推H股,內地亦有阻力。「你知道他們已有B股,讓內地持有外匯的人買賣。內地就有人提出,若讓國企去香港上H股,B股就沒人上市。我很堅定地說,B股本身有先天問題,第一這個市場新,大家不熟悉,第二外匯當時很寶貴,內地人會否將外匯用來買內地資產也成疑。」她說幸好內地領導認同香港有優勢,支持H股計劃。
內地股民歸咎跌市 朱鎔基力撐
成功引進H股之外,查太當年亦與證監會另一華人高層吳偉驄到北京,跟時任人行副行長的劉鴻儒開會,跟他分享香港證監會怎樣獨立於政府運作,幫助中證會的成立。查太在香港證監會職位後來「三級跳」,7年間由副總監升至副主席。2000年她獲朱鎔基邀請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是至今唯一曾在中央部門擔任副部級官員的香港人。當時正值A股急跌,不少內地股民把跌市的責任歸咎於她。
查太指當時政府內沒有人批評她,只是網民反應激烈。「他們說外人來了,搞監管風暴,但公司質素不好、不規範、不賺錢,股市又怎能不跌。」她說朱鎔基在全國經濟工作會議等兩次內部會議中支持她,又在她上任之後的總理記者會上開口撐她,令她可安心工作,「我記得朱鎔基當時講過,『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競爭』,他看得很有前瞻性」。
推動內地企業管治 助開班訓練人才
在中證監的3年零9個月,查太全力推動企業管治,包括要求上市公司有獨立董事。有反對聲音認為內地不夠獨董人才,她就邀請香港會計師公會安排在內地開班訓練人才。「設立獨董之後首五六年未必起到作用,但我們都要開個頭。當時我還堅持獨立董事不可擔任多於5間上市公司,這是2002年的事,香港在這方面真的頗『醜樣』。」(編按:香港目前對獨立董事任上市公司數目沒設硬性上限,最多的一人同時任16間公司的獨董。)
查太其間又引入保薦人考試制度。她說當時保薦人公司都「驚執輸」,遞交大批新股申請。她要求每家保薦人公司至少有一名代表通過考試,而每名通過考試的代表同時只能處理一定數量的上市申請。雖然反對聲音很大,但一推行後,保薦人公司都會自行篩選,減省新股申請之餘亦提高了保薦人的質素。
在中證監工作近3年後,查太萌生退意,向時任中證監主席尚福林請辭,豈料對方跟她說:既然你是由前任總理聘來,就當向當時的總理辭職,「結果我跟溫家寶總理見面,他請我留低。我就留多了幾個月,到我真的要離開時,溫總還寫了封信多謝我」。查太說,在中證監工作總不能無了期,覺得已做了「幾件大事」,故在2004年8月回港,她感謝兩任總理、兩任中證監主席(前任為周小川)的支持。